
少年立志,投身乡野医疗路
1942 年 2 月 7 日,景转出生在大冶镇东施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命运的苦难早早降临在她身上 —— 奶奶双目失明,母亲因病早逝,年幼的她由身为农民的父亲独自拉扯长大。生活的艰辛让她过早体会到疾病对家庭的摧残,也在她心中埋下了 “学医救人” 的种子。
1958 年,正值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基层蓬勃发展之际,河南省卫生厅在当地马庄队举办医师训练班,消息传到东施村,点燃了景转心中的希望。彼时的她年纪尚小,却鼓起勇气主动报名。当被问及为何想要学医时,她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真诚:“俺奶奶双目失明,俺娘早早离世,我想学好医术,既能照顾家人,也能帮衬乡邻。” 她还念叨着乡邻间流传的俗语:“大夫门前过老少都去坐,虽然不用他,也是冷热火。” 这份简单而纯粹的初心,成为她日后行医路上最坚定的支撑。

1960 年,学有所成的景转正式进入当地卫生院工作,从此开启了她长达 36 年的基层行医生涯。这一去,便是一生的坚守,她把家安在了卫生院,把心交给了乡邻,用青春与汗水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以院为家,24 小时坚守岗位
走进景转工作的基层卫生院,早年的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没有足够的病床,患者多的时候只能在地上打地铺,甚至挤在馍馆里安置;没有正规的厕所,仅用少量水泥简单搭建一个简陋的棚子,污物处理全靠医护人员用煤灰掩埋;医疗设备更是匮乏,抢救患者时没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输血全凭两人手工操作 —— 一人抽吸血液,一人紧紧捏住滴管,精准控制流速,稍有疏忽便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除了日常的护理和抢救工作,景转还要承担许多额外的任务。卫生院里有 15 口大缸,用于储存粮食和物资,厨房用缸窑烧制的粗管子取暖,墙边还有窟窿,为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给大缸浇水降温;炊事员忙不过来时,她帮忙用撸撸从水井铰水,还主动帮忙做饭;患者的污物需要处理,她便和其他护士一起,用煤灰混合后挖埋,常常弄得满身污渍也毫无怨言。

妙手仁心,与死神争夺生命
在基层卫生院工作,景转面对的患者多是农民,他们家境贫寒,患病后常常拖延治疗,等到就医时往往已病情危重。但景转凭借着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和对患者的高度负责,一次次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成为乡邻心中 “能救命” 的好大夫。
当年,农村有机磷中毒患者频发,这类患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景转记得,有一天晚上,卫生院连续接收了 4 名有机磷中毒患者,个个生命垂危。她立刻投入到抢救中,熟练地为患者插管、给药,精准把控阿托品的用量。“有机磷中毒抢救的关键是达到阿托品化,少一点都不行,县医院就有过患者因为没达到剂量,送诊后复发离世的情况。” 景转说,那一次,她给患者用了整整一箱多阿托品,直到患者出现阿托品化的症状,她才松了一口气。在她的全力抢救下,4 名患者最终都转危为安。
除了有机磷中毒,当时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胆腹胀患者也很多。这些患者肚子胀得很大,四肢却瘦得皮包骨头,痛苦不堪。由于床位不足,许多患者只能在地上打地铺,景转每天穿梭在这些地铺之间,为他们打针、喂药、按摩,耐心安抚他们的情绪。她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饮食方案,尽量让患者吃到有营养的食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

这些看似 “传奇” 的诊疗案例,背后是景转多年来的用心积累和对患者的高度负责。她用自己的 “妙手仁心”,在基层医疗的战场上,与死神展开一场又一场较量,守护着乡邻的生命健康。
倾囊相助,温暖贫困患者心田
在景转的行医生涯中,“治病救人” 不仅意味着治愈患者的身体病痛,更意味着对贫困患者的无私帮扶。当年,农村百姓生活贫困,许多患者连基本的医药费和路费都承担不起,景转便常常自掏腰包,为他们垫付费用、免费赠药,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温暖着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心田。
村民王某的妻子舌头断裂半截,病情危急,需要立即转往郑州治疗,但王某家境贫寒,连 1.1 元的往返路费都凑不齐,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痛苦呻吟。景转得知情况后,立刻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 1.5 元递给王某,急切地说:“这钱你拿着,赶紧带媳妇去郑州,一定要好好治病!” 王某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景转的手,连声道谢。后来,王某的妻子顺利康复,一家人特意来到卫生院向景转表达感激之情。
还有一名弋姓村民的孩子患上了结核性脑炎,昏迷不醒,颅压极高,双目也已失明。景转先用甘露醇为孩子降低颅压,缓解病情,然后劝说家长带孩子去郑州进一步治疗。可家长因没钱,竟把孩子丢在郑州的医院独自返回。景转得知后,心疼又着急,她不仅免费为孩子提供药物,还四处协调,想办法帮助孩子继续治疗。“孩子是无辜的,不管多难,都不能放弃他。” 景转说,她一次次劝说家长回到孩子身边,最终促成了孩子的后续救治。

景转的工资并不高,参加工作初期月薪仅 15 元,一年后转正也未足额发放,仅有 29.5 元。但她始终对贫困患者 “倾其所有”,用自己的善意与温暖,帮助一个又一个家庭渡过难关,成为贫困患者心中的 “活菩萨”。
口碑相传,成为乡邻健康靠山
36 年的基层行医,景转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无私奉献,赢得了乡邻的广泛信任和赞誉。在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找景转看过病,她的名字成为了 “健康” 的代名词,村民们不管遇到什么病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
“那时候,各村的人都跑来找她看病,她的卫生院里总是挤满了患者。” 一位老村民回忆说,景转对待患者总是耐心细致,不管多忙多累,都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仔细检查病情,从不敷衍了事。她的医术好,服务态度更好,许多患者都说:“找景大夫看病,我们心里踏实。”

景转的口碑,不仅体现在患者的信任上,更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托付上。每当遇到重症患者,即使家属没钱,也愿意听从她的建议转院治疗,甚至将病重的亲人托付给她。这种 “放心托付”,是对景转医术和人品的最高认可,也是她 36 年坚守基层的最好回报。
退休不褪色,初心延续暖人心
1995 年,景转正式退休,结束了她 36 年的基层行医生涯。但她并没有完全脱离医疗行业,而是选择在大冶东街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继续为周边的群众提供诊疗服务。退休后的她,依然保持着当年在卫生院的工作热情,对待患者依然耐心细致,用自己的经验为乡邻解决病痛。
在诊所里,景转依然坚持着 “服务至上” 的理念,对于贫困患者,她依旧会减免费用、免费赠药。有村民来看病,她总是仔细询问病情,精准判断病症,对症用药,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解决问题。许多老患者都习惯找她看病,他们说:“景大夫经验丰富,为人实在,找她看病我们放心。”
经营诊所一段时间后,由于年龄增长和身体原因,景转关闭了诊所,前往郑州跟随儿子定居。虽然离开了自己坚守多年的乡土,但她心中的 “医者初心” 从未改变。每当有老家的乡邻打电话咨询病情,她都会耐心解答,给出专业的建议;遇到来郑州看病的乡邻,她也会主动帮忙联系医院、协调床位,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

晚年的景转患上了萎缩性胃炎,脚部也有长期的老毛病,但她依然牵挂着乡邻和社区居民的健康。她常常回忆起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日子,那些在病床前忙碌的身影,那些患者康复后的笑容,都成为她心中最珍贵的回忆。她说:“能为大家做点实事,能帮他们解除病痛,我这一辈子值了。”
景转的 36 年,是扎根基层、服务乡邻的 36 年,是初心不改、坚守奉献的 36 年。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耀眼夺目的荣誉,却用平凡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用无私的奉献温暖了一方乡土与一座城市的邻里。她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基层医疗的道路,也为现代医疗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 “医者仁心” 的真谛,也看到了平凡人生中最动人的光芒。(阎洧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