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兴国禅寺:在高楼与古刹间,寻一份“无住”的清凉

秋冬的寺庙逛起来别有一番意趣,侘寂疏落的景致与寺庙内敛沉静的氛围相得益彰。西安寺庙众多,佛教八大祖庭有六座就在西安,这些

秋冬的寺庙逛起来别有一番意趣,侘寂疏落的景致与寺庙内敛沉静的氛围相得益彰。西安寺庙众多,佛教八大祖庭有六座就在西安,这些名寺对于在高新三期居住的我来说,去起来有点费事儿,但公司跟前的大兴国禅寺却可以让我在午休时间,惬意的感受古都秋冬的寺庙之美。

据《咸宁志卷七词》记载,大兴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建成前曾是唐太宗的练马场。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与魏征等于兴国寺“显德殿”议治国方略,提倡“偃武修文”,遂亲赐修建大兴国寺。唐时寺院规模宏大,从寺南堰渡村,北至侧坡村,全长五华里,有殿36座,僧人百余位,有“老和尚骑马关后门”之美谈。寺西侧有瓦碴塔,高数丈,唐高僧玄奘法师自洛阳二次来长安,曾投身寺内并从瓦碴塔西行,所以该寺又以“唐僧取经第一站”而闻名于世。

大兴国禅寺不只是一处佛法道场,也像是国家变迁的一个缩影,在唐时,它因国家提倡“偃武修文”而建,命名也充满了护佑国家兴盛的寄托。千年后的今天,寺内高高的升旗台矗立院中,红旗与梵宇交织,也在静默诉说着另一种庄严。

院墙外,最先映入眼帘的的是几株银杏。秋末初冬,黄叶如金,缀满枝头,衬着古寺的青瓦灰墙,美得让人心头一颤。风过时,叶片簌簌而落,在地上铺成一片柔软的光阴。

穿过侧面小门进入院内,一座别致的小塔静立于东墙边,塔身由红色的瓦片旋转堆砌而成,但看起来历时不久,塔尖却带着岁月的斑驳,这塔想必就是取意那座曾经见证过玄奘西行的瓦碴塔了。

再往里,是三进格局的主建筑群:天王殿、大雄宝殿和禅堂,侧面是钟楼鼓楼和两排安静的偏殿。这些殿宇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端庄雄伟,配色也很素雅,不像有些新修的庙宇,红墙红柱喧闹得很。

天王殿的正大门挂着锁,门口随意放着几个破旧的垫子。后门处立着一尊韦陀菩萨的石像,是镇守与护法的象征,像这样立于殿外的佛像还真是不多见。

再往后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殿檐下装了保护网,可能前阵子雨水太多,有些地方亟待修缮。殿墙是青石板雕刻的释迦摩尼得道成佛的壁画,时间充裕可以认真看看,很有意思。大雄宝殿殿门虽开着,却鲜有游客踏入,院里香炉鼎中香火寥寥也验证了这一点。

过了大雄宝殿,再往后的禅堂侧门半掩,门上挂着“禅室静地,敬请留步”的牌子,是寺内僧人的清修之地。

寺庙四周是高新三期林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兴国禅寺静坐在其中,仿佛一位禅定不语的老僧。真可谓“大隐隐于市”。这里没有西安城里其他古刹名寺的旺盛香火,因其破旧与无人问津,反而生出一种不问世事的淡然。

院子里极静,见不到僧人,只有诵经声隐隐传来。他们在这里课诵、参禅,还在庙旁空地上种了好几畦蔬菜,萝卜、青菜、香菜、豇豆,随着时序生长收获。石板路上扔着几个皱巴巴的茄子,排水的石雕龙头上,顶着几个老了的丝瓜,透着一股自然凋零的美。僧人们似乎也不在意香火的多寡,只是一味地翻种着院内的小菜园,像是另一种修行。

这里没有成群的游客,偶尔有三两个年轻人,趁着午休吃完饭,进来踱步消食。那些走进来的年轻人,脸上多少带点疲惫,也带点放空。如今不少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偶尔会选择“上香”。倒也未必全是求佛保佑,更像是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寻一处透气喘息的缝隙,是心灵的短暂“离线”。

大雄宝殿的后门上挂着三块牌匾,上书十二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源自禅宗经典《坛经》,是慧能禅法的核心心法。“无念”,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执着于念头,保持心的如如不动;“无相”,是看透万物表象虚幻,不为外相所迷,内心才能清净;“无住”,是让心不滞留在过去,不纠缠于未来,念念相续,自在流动。

这“三无”,或许正是我们这些困在信息与焦虑时代的都市人,最需要被提醒的一点:生活不必处处抓紧,念头不必死死纠结。就像这寺,立在繁华之中,却守着自己的一份静,不迎不拒,不拒不迎。

离开时,夕阳正好。回头再看,银杏、旗杆、菜畦、高楼,竟都融在了一片淡淡的金光里。只有院门口的石狮子,与门口那两棵银杏树为伴,看尽它们从绿变黄,再由黄变绿,也看尽了千年的繁华与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