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哥观察:
趋势所致,非人力可为;
规则重墙,非馥莉可撼!
前段时间宗馥莉和杜建英及其子女家产内斗的余波散去不久,近日娃哈哈宗馥莉辞职的消息又在业内迅速刷屏,而这一次没有上次辞职的反转,而是直接被踢出局了,娃哈哈集团也作了相应公告和在众多官媒上进行了确认。
可知,这一次,宗馥莉的辞职和出局,已然板上钉钉了。
据澎湃新闻显示,10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宗馥莉已于9月12日向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辞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等相关职务,并已通过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

另据今日中国新闻周刊消息,2025年9月12日,宗馥莉悄然辞去娃哈哈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及董事等职务,并完成股东会、董事会审批;10月10日,集团召开董事会确认其辞职,任命许思敏为新任总经理,董事长职位暂缺。

也即,实际上宗馥莉的辞职早在9月12日就已完成,而新闻却在近两天正式发布出来,这主要是娃哈哈集团内部要进行人事整合,以便有效平稳过渡,这在大公司都比较正常,没啥好说的。

但是,这两天通过观察各大媒体和网络消息来看,基本上出现了三种典型的声音——一是继续吃瓜的,二是客观挖掘其中变故的,三是继续看好和鼓励宗馥莉的,等等,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态势。
可是这其中也非常的微妙:
宗馥莉辞职的事情,随着更多官方媒体信息的不断出台后,已经变得不再简单了,比如国资合规审查、品牌商标使用、家族财资内斗、员工维权等重大问题不断显现出来,这每一个问题拿出来都可以讲上好几个月,因此,你敢说宗馥莉的辞职就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化吗?

例如,在娃哈哈品牌的争夺上,几年前宗馥莉就曾经想把它转移到自己主控的宏胜集团旗下,后面被商标管理局驳回,而在最近官方的新闻中,也一下子出现了三个小品牌——宗伟的沪小娃、宗泽后的娃小智、以及宗馥莉的娃小宗。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今年5月,宗馥莉就注册了“娃小宗”商标,9月12日也就是她提交辞职信的当天,宏胜系召开2026年度经营商大会,宣布自2026年起启用新商标,并定下300亿销售任务。
这些都表明,在娃哈哈母品牌的管控和使用上,宗馥莉及其两位叔叔都已经败下阵来,不得不考虑启用与娃哈哈挂点边的新品牌。
此外,这还是品牌方面的事情,相比较起来,对宗馥莉来说,国资合规审查方面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这里面的文章可就更多了,懂的都懂,此略。
就此可知,宗馥莉辞职背后的东西不太寻常,她可能摊上大事了。
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二,以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综合近期的各大官媒发布的相关新闻,归纳起来,宗馥莉自从正式入主娃哈哈之后,主要触碰了三条红线,目前的反噬业已慢慢显露出来:
其一,“女帝”权力的急速整合,引发大反噬。
比如,据官媒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2024年8月正式接管集团后,宗馥莉开启了一场被外界解读为“去父化”的全面改革。她要求6000名员工将劳动合同转签至宏胜饮料集团,并取消员工持有的“干股”分红,这一举措引发了员工权益方面的争议。数十名员工提起诉讼,多达53名退休职工将宗馥莉和娃哈哈告上法庭,请求确认相关股权回购无效。
与此同时,她着手重整经销体系。不少老经销商的长期合约被终止,他们被要求改签至宏胜系子公司,销售渠道面临调整。这种改革力度引发渠道波动,部分地方业务出现混乱。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因商标授权纠纷停产,经销权被转移至宗馥莉控制的新公司后,原工厂另创品牌“沪小娃”。
也就是说,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为了快速达到整合内部权力而建立个人权威的目标,大手笔动刀员工、经销商、以及渠道资源转移等,迅速打破了娃哈哈原先持续多年的利益平衡体系——宗庆后基于中国文化下的家长型管理模式,与宗馥莉所奉行的源自于西方的KPI体系,内核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员工和家族内都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例如,一些地方厂长和销售骨干因利益调整产生不满情绪,有退休高管公开表达异议;
例如,宗庆后堂弟宗伟未能配合宏胜系整合,另起炉灶推出“沪小娃”品牌;
例如,叔叔宗泽后指出侄女的问题:“她锋芒毕露,刚愎自用,还没修成德行艺业就急于发号施令,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刚则易折’。”
等等
以上这些典型案例揭示出,至少可以看出两点——权力整合不太成功,有些激进,导致反对声音不少,而给自己留下了许多的隐患,此次被辞职后,未来想通过“娃小宗”来崛起的难度大大增加。

以前有宗庆后的威望和人格魅力的加持,可以托住;现在,宗馥莉的新模式,动摇了不同利益方的结构体系和平衡,震动必然随之而来。
从员工、族亲、经销商到与杜建英母子之间的相爱相杀等,无一不表明宗馥莉在整合娃哈哈权力上的急迫性。
实则,在此,宗馥莉触碰的第一条红线是:
娃哈哈不是宗家的娃哈哈,而是国资控股之下的关乎众多员工就业和市场及商业稳定的知名品牌和体系,她父亲宗庆后曾经说过,“娃哈哈不是哪一个股东的”,这一点宗馥莉似乎忘记了。
其二,商标和渠道资源转移,触碰了根本红线。
据上述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宗馥莉执掌后不久,便试图对娃哈哈集团最核心的资产——‘娃哈哈’商标进行调整。
据披露,她计划将价值高达900亿元的‘娃哈哈’商标划转至自己控股51%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名下,以实现品牌控制权的调整。
此举触及了与国资相关的法律边界。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涉及商标等核心资产的处置需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而在娃哈哈现行股权架构下,杭州市上城区国资持股46%并握有一票否决权。
2024年底,国资股东以公司章程和《公司法》第43条为依据,否决了宗馥莉授权宏胜系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提议。”
同时,该媒体还披露:
“在商标调整受阻的同时,宗馥莉的另一系列资本运作也引发了关注。据媒体调查,宗馥莉将娃哈哈旗下浙江饮用水有限公司的桶装水销售权,转移给自己控制的杭州迅尔城通商贸有限公司。
今年4月起,在未与原有经销商重新签约的情况下,宗馥莉要求经销商改向迅尔城通下订单,由后者发货开票,实质上完成了业务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迅尔城通给予桶装水公司每桶仅2.75元的结算价,低于市场正常利润水平,导致原娃哈哈体系公司利润下降。这一操作引发了对关联交易的质疑。
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随即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对宗馥莉执掌期间的相关操作进行调查。专班重点核查了四项内容:历史国有股权转让款项流向、商标权转移情况、桶装水业务转移定价,以及资金跨境调动合规性等。”
以上这部分内容皆直接引用中国新闻周刊新闻,不知道各位能否看出其中的严重性。
直接转移900亿娃哈哈母品牌权益+渠道变更到自己名下以及低价关联利益转移,在国内严苛和敏感的领域,宗馥莉如此大胆的行径,也昭示出三个短视问题:
——认为品牌是自己家的,要进行腾挪;
——认为渠道是自己家建立的,都要按自己的意图来俯首执行;
——自认为做得巧妙而无甚痕迹等。
总体观之,据波哥观察,在宗馥莉内心里面,本质上即说明,宗馥莉对娃哈哈已经沉淀多年的相关复杂利益结构及其属性缺乏敬畏心,而迷失于权力和利益的有效掌控的狭隘视野中了。
行文至此,让波哥想起了万科地产郁亮等所谓“精英团队”的故事——郁亮们一直觉得自己是万科的精英核心,总觉得离开了他们就不行,如今早已人比黄花瘦、声息不闻,而消散与历史的天空中。
就此角度而言,万科郁亮的故事,很有可能又要在宗馥莉的身上复刻了。
虽然郁亮和宗馥莉来自不同的领域、企业历史等,然而在治理思维和行径方式上,基本都步入了同样的误区:
欲以个人或所谓的运营团队之力,来凌驾于企业和股权结构之上。
万科郁亮等强调所谓的“精英团队”,宗馥莉则诉诸个人权威,看似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一回事——欲以己言定江山。
而不知公权和民众之力,才是推动世界不断前行的根本,有点可悲啊。
好了,过多的就不去引申了,大家都心知肚明。
其三,市场层面来看,也在挑战着趋势的红线。
在以上两点暂且不论的情形下,单从市场层面来看,宗馥莉未来的胜算也不太经得起推敲。
纯净水等快销品市场格局,历经这么多年的轮转,基本已经定局和固化,离开母品牌“娃哈哈”的“娃小宗”等,在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强势品牌所构筑的既有结构中,这些新品牌想杀出一条血路基本不太可能了,因为,如果可行的话,早就会听到其他品牌的新故事了。
毕竟,像娃哈哈此类消费品,无甚技术含量,谁来做并无什么区别,后来者想上位,不亚于蜀道之难。
而宗馥莉此时喊出的未来一年300亿元规模的口号,相当于在现有各大品牌不可撼动的环境中,再制造出一个前十或前五的品牌,不得不让人深思。
品牌裂变如果能如此容易的话,娃哈哈以前没有想过吗?农夫山泉他们没有想过吗?
故而,在此,波哥个人推断,宗馥莉的所谓“娃小宗”等,很快就是一个过眼云烟或不断沦为几个小区域的小胳膊小腿而已,难以有所气候。
再者,从“沪小娃”到现在的“娃小智”和“娃小宗”,宗馥莉的运营思维,还停留于回忆和喝奶“娃哈哈”品牌的襁褓范畴,不说与母体抗衡,就说这三个“小娃+小宗”的体系内,就非常搞笑了,叔叔和侄女之间就是一个大乱斗,更遑论有能力和实力去挑战其他大品牌了。
对此,波哥一点都不看好,最多是在“娃哈哈”母品牌的余荫下能够多苟活几年就不错了。
也说明,在近年市场环境和局势的大变化下,宗馥莉在市场的运作上并没有什么高招,要打破既定格局和最新趋势的束缚,任重道远。
今日,已经有官媒在报道,当下,娃哈哈的经销商渠道,在宗馥莉的出局后,正迎来新的选边站队的考验,未来到底有多少经销商死心塌地跟随宗馥莉,目前不太好说,但其中肯定有一点会极大影响这些经销商,那就是继续跟随娃哈哈,基本上自家的业绩不太有什么大的变化,非常的稳定,如果投身于“娃小宗”,则前景难料,这些人赌得起吗?
故而,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这个无形的红线的范畴内,宗馥莉的众多举措也面临众多的压力。
而且,毕竟现在早已不是她父亲那个市场高速发展和处处机会的时代了,维持、破局或杀出重围等,其难度系数早已几何级上升。
写在最后:
综上,据波哥新视界观察,从去年8月到今年9月,在宗馥莉执掌娃哈哈一年多的时间里,娃哈哈在不断波动和震荡,而成为国内又一大国资控股+民资股东操盘下的经典观察案例。
先前地产界万科的律动仍在继续,近日坊间传闻,来自国资的万科新董事长辛杰已经失联多日,令人唏嘘。
如今,娃哈哈宗馥莉再度爆出第二次辞职和娃哈哈内部的上述哗变等,又给业内和国内各界提供了许多的警醒和思考。
仅从宗馥莉这个事件上分析,自老宗去世后,客观上而言,给宗馥莉的调整和整改的时间并不充裕,内力纷争+外患焦额,对宗大小姐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各类暗流涌动,退无可退,进则困难丛丛。
所以,宗馥莉不得不进行激进疗法,可娃哈哈固有的国资和员工等历史属性在其中,在起点和核心本源上,就不是宗馥莉一个游学西方归来的中年女士和借助父亲余荫加持的第二大股东身份就能简单撼动的,整体来看,多少有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无奈和思维和传统理念下的躁动。
以上三大红线中,民意、国资和市场,三者紧密相关,没有前两者的悉心守护,再叠加缺乏品牌及众多渠道的全力加持等,宗馥莉和宏胜的未来,接下来充满了许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去断言宗馥莉的未来,也非质疑民营力量的价值,而是基于最新历史性大趋势、以及从全局立体长轴线来观察和思考,宗馥莉想复刻出其父的辉煌或者是在国内再打下一片较大的商业江山,无异于一场类似于玄奘大师取经之旅,而且还更难。
因为,西天取经,至少还有固定且清晰的指引,和途中各位大佬的加持;而宗馥莉的未来打拼,既是无限的,更是有限的,在有无之间,难言其效。

其中,有一点她已经很难跳出来了:
囿于母体娃哈哈产业和品牌,相关布局及其成效甚少,欲挣脱纯净水等快消品这个领域而重生等,如果没有全新的思考,想再登封顶,几无可能,上面那几条红线就是一道道枷锁和紧箍咒,并且国际经济大趋势还在不断波动和下行,国内的纯净水市场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基本也到顶了,给宗馥莉们的操作空间极其有限。
再怎么去喊口号,终将会成为一句“老大徒伤悲”的无奈。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个时代有其许多高光,一个时代更有其不少悲歌。
有其“宗”,趋势轮转下,难言其“莉”。
具体如何,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