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吗?一个靠扫地机封神的品牌,居然要去改写天空的规则。
最近追觅科技官宣进军无人机领域,消息一出来,圈内人都在搓手:这下有好戏看了。毕竟这么多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被巨头垄断近70%的格局早已固化,大家对无人机的印象还停留在“操作难如考驾照”“避障菜得像新手”的印象里,而追觅一上来就放话:要让普通人也能把无人机玩成 “空中智能管家”。行业老大们多年没解决的痛点,追觅想用扫地机的思路根治!
这口气够大!但追觅,确实有说这话的底气!

追觅“根正苗红”的飞行基因
追觅无人机的底气,刻在核心团队的技术基因里,"天空工场"这四个字承载着特殊的含义。这个由创始人俞浩2009年在清华创立的科技团队,孕育了无数飞行器研发的创新火花——从三旋翼无人机设计到飞行控制系统开发,成员们每天都在探索"如何让飞行器更聪明"。
2015年,部分"天空工场"的核心成员带着技术积累加入追觅初创团队,给这个品牌埋下了 “会飞的种子”。现在追觅的扫地机之所以能在沙发底钻来钻去不撞墙,背后就是他们把航空级的“动态平衡算法”揉进了扫地机的程序里。如今把这套本事搬到无人机上,就像让赛车手去开家用车,绝对的降维打击。当别的无人机团队还在从零搭建飞行控制系统时,追觅早已站在航空航天技术的肩膀上,起点就拉开了代差。

扫地机技术“翱翔”天空,这波技术平移,直接让同行拍大腿
追觅在扫地机上练了多少年的 “避障功”?扫地机能精准绕开孩子的积木、宠物的饭碗,靠的是双目视觉+AI识别的双重保险。镜头看见物体的瞬间,算法就能判断它是什么、该怎么绕。现在这套技术直接“平移”到无人机上,效果有多炸裂?
可能在小区里试飞时,无人机能像扫地机识别拖鞋一样;在郊外拍风景,遇到树枝横飞的树林,它可以躲避的非常灵敏;还有更炸裂的“记忆功能,无人机飞过一次的路线,第二次能按照最优路径跟拍,还能实时构建三维地图,哪怕是第一次去的陌生景区,也能自动规划出既安全又出片 的飞行轨迹。这种“地面技术反哺天空”的操作,让追觅无人机可以直接跳过“试错期”。

从实验室到用户手上,追觅玩的是 “硬实力”。光有技术还不够,能把技术变成老百姓用得顺的产品,才是真本事。这一点上,追觅的“老底”那可是太厚实了。
它自建的智能制造基地,现在这套生产线稍微调整一下,就能造出无人机需要的 “心脏”,动力强、噪音小,续航还比同类产品多。
追觅不只是造无人机,这是再造一个智能生态
追觅不是只想卖个会飞的相机,它的野心藏在“智能生活”这盘大棋里。“地面+天空”的智能联动,才是追觅真正的杀招。
以前大家觉得无人机是“小众玩具”,追觅偏要把它变成 “家家能用的刚需”。说到底,追觅入局无人机,不是来抢市场的,是来掀桌子的。当一个懂航空、懂智能、还懂用户的品牌认真起来,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都得重写。

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谈论无人机时,第一反应不再是 “难不难飞”,而是 “追觅又出了什么新功能”。毕竟,能把扫地机的“聪明搬进天空的品牌,还有什么不敢想的?
追觅愣是把扫地机在地面练就得“察言观色”的本事,给无人机安上了翅膀。这下,天空里那些按部就班的飞行逻辑,该被追觅撕开道亮堂堂的新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