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权臣篡位指南多尔衮篇:兄弟是良药,也是毒药

高欢次子高洋,在决定动手逼东魏孝静帝禅让前曾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讨论篡位事宜。此时距离高欢长子高澄遇刺不足1年,高洋刚刚

高欢次子高洋,在决定动手逼东魏孝静帝禅让前曾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讨论篡位事宜。

此时距离高欢长子高澄遇刺不足1年,高洋刚刚稳定住全国权势,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篡位一事保持强烈乐观态度,他的理由很简单:全国兵权,均在他手,所以篡位这件事之于他,与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面对儿子的自信,其母娄太后并不认同,她表示,你父亲那么大的功绩都不敢直接篡位,你兄长那样自视甚高,在篡位这条路上也得一步一步的走,你有什么样的功绩,敢掌权不到1年就篡位?

篡位,古已有之,无论愿不愿意承认,它都是中国古代权力交接的一种重要方式。

高洋与娄太后分别说出了篡位的两种途径:

娄太后给出的是常规模式,你得拥有足够的实力和威望,让大多数人都支持你,即便如此,也得按照流程一步一步走。

而高洋给出的则是简单模式:篡位没必要考虑那么多,只要保证对军队的绝对掌握就可以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上面这两种方式篡位的案例都有,很多人可能感到奇怪,既然有“简单模式”在,为何还会有人愚蠢到要去玩“复杂模式”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第一,“简答模式”风险更高,强如李世民,如果在宣武门时几个关键问题上出现差头,可能就是身首异处的结局,至于朱棣,他的篡位之路几乎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了;至于第二嘛,想以“简单模式”篡位,就必须保证有一支绝对忠于你的军队,你在军中的威望要强到让将士们对你绝对服从,或许服从这个词已不足以形容那种忠诚度,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盲从。

娄太后给高洋的警告翻译一下是这个意思:你几斤几两?在军队中有什么威望?你就敢玩“简答模式”?

了解了篡位的两种模式,再回到多尔衮当年的处境,我们发现,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理论上讲,多尔衮篡位,即可以走“复杂模式”,又可以走“简单模式”,但事实上,这两种模式,他都走不了。

一步之遥

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其一手搭建起来的满清帝国出现了重大权力真空。

围绕皇位继承人问题,满清贵族们展开激烈博弈,皇太极长子豪格此时已成年,且经过多年历练,在军中,尤其是皇太极直接管理的两黄旗中颇有威望,而在皇太极驾崩之前,又将正蓝旗交给豪格管理,表面上看,豪格政治合法性和实力均最强,是最有机会成为继承人的。

但有些人并不这么认为,以多尔衮为核心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掌管两白旗,实力同样不容小觑,这三兄弟同气连枝,均在军中有较高威望,且多尔衮政治智慧极高,颇有其亡兄皇太极之风,多尔衮因此成为了皇位第二有力的继承人。

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同样实力不俗,但由于并非努尔哈赤之子,自然也不可能直接参与皇位争夺,但却可以对皇位继承问题施加影响。

在皇位继承这个问题上,多尔衮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先联合其他势力,将水搅浑,让豪格的继承人身份存疑,而后开始在各势力中纵横捭阖,并最终在确定自己直接继承皇位无望后,改为支持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

就多尔衮而言,支持福临继位这一步棋走得可谓相当妙,因为它成功离间了两黄旗和正蓝旗。

两黄旗为皇太极直属,如果多尔衮太过强势非要夺取皇位,两黄旗就会和正蓝旗一起紧密团结在豪格周围。

但如果给出福临这个选项,两黄旗的态度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此时的豪格已经是正蓝旗旗主了,如果他成为皇帝,那么第一嫡系无疑是正蓝旗,两黄旗只能成为第二嫡系,而如果本身没有班底的福临继位,两黄旗则会成为毫无疑问的第一嫡系。

支持福临继位,不但成功瓦解了豪格的继位合法性,还让多尔衮有契机去争一个摄政王的身份,而多尔衮邀请济尔哈朗一同摄政,对于继承皇位无望实力却不俗的济尔哈朗,多尔衮给出了相当务实的条件进行拉拢,不得不说,就政治智慧而言,多尔衮确实是努尔哈赤诸多儿子中最像皇太极的。

分化两黄旗和正蓝旗后,满清集团中各势力实力排序就是这样了:多尔衮兄弟集团的两白旗最强,顺治帝的两黄旗次之,这主要是因为顺治帝太小,不能将两黄旗的实力完整发挥,之后是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豪格的正蓝旗。

已经成为集团内最强实力者的多尔衮先用政治手段打压了济尔哈朗,而后又做掉了豪格并兼并了他的正蓝旗。

在这一过程中,多尔衮还主导了影响满清命运的最重大事务:入关。

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以他两个兄弟为核心,一边向西打,一边向南打,最终形成了席卷天下之势。

靠着在入关一事中积攒的巨大政治威望,以及在政治斗争中不断打倒对手,多尔衮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陆续成为了顺治帝的“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总览朝中大权。

乍一看,此时的多尔衮风头无两,距离那最高权力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但现实却是这一步多尔衮永远也跨不过去。

真正无解的问题往往并不在外部,而在集团内部,多尔衮赖以生存的三兄弟集团内部存在重大问题,让多尔衮永远无法跨过那最重要的一关。

先行者

前文提到,篡位有两种模式,“简单模式”和“常规模式”,先来看一看以这两种模式实现篡位目标的“先行者”吧。

先看常规模式,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彼时天下大乱,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转战四方,最终平定北方,曹操的军队完全是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只听命于自己,是妥妥的曹家军。

至于汉献帝,虽然有一些人世族同情他,但是由于他的手上没有一兵一卒,所以也就很难掀起什么风浪,只能充当曹操的傀儡。

即便如此,曹操也在一步步按照“流程”走着自己的篡位流程,这些流程曹操走得很稳,也很规矩,曹操只在自己打了胜仗的情况下,才会给自己加官进爵,不会在打败仗之后强行给自己“加戏”。

曹操很清楚所谓官职、爵位不过是一个名头,必须有相应的威望作为支撑它才会意义。

文章开头提到的高洋,他与曹操相同的点是军队掌握在他的手中,硬实力方面他是足够的,但软实力,也就是威望方面,他与曹操是天壤之别,所以其母娄太后建议他不要急于去篡位。

曹操奉行的是典型的篡位常规模式,其优势是稳定,一步一步往前走,逐步瓦解皇权,且让对方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安全性极高。

想搞以稳定性和安全性见长的常规篡位模式得有一个前提:篡位者的实力得碾压式强于皇帝,只有这样才能一点一点将皇权吃干抹净,实现皇位更迭。

至于简单模式的典型案例,毫无疑问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事件爆发前,李渊在有意削弱李世民势力,所以此时的李世民尽管在军中威望极高,但在都城长安,纸面实力却不及兄长李建成,更不及李建成与李渊的联合。

处于劣势方的李世民只能铤而走险,依靠对自己效死命的八百死士,先发制人,一举拿下李建成。

但也不要说李世民身经百战,打出大唐大半江山的威望在篡位问题上一点帮助没有,帮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发达的情报系统,玄武门能够成功,情报战有一半功劳,第二则是李世民政变成功后能立刻稳定住局势。

简单模式的特点是:你得有一支愿意对自己效死命的军队,这支军队不但战斗力要强,要得愿意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通过曹操和李世民,这两个经典的篡位例子,大致说清了篡位的常规模式和简单模式想要成功的前提条件,现在来看一看,这位为满清政权立下不世之功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他的篡位之路到底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困局

成为摄政王后,多尔衮集团已经成为了满清最有势力的集团,当时,顺治帝尚幼,不能直接领导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而豪格在被两黄旗抛弃后,手上只有之前继承的正蓝旗,至于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虽然掌管镶蓝旗,实力同样不俗,但仍无法撼动手握两白旗的多尔衮兄弟的权柄。

在这一时期内,多尔衮兄弟集团成为了满清政权的最强势力,所有强势者想篡位,都会寻求安全性更高的“常规模式”,那种危险性极高的“简化模式”,是留给弱势方的。

如果选择“常规模式”,多尔衮需要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是扩张势力,获得更多能量,第二是建功立业积攒威望。

历史上的多尔衮也是这样做的,摄政制度确立之初,济尔哈朗的地位是在多尔衮之上的,但多尔衮在掌权的第一年便不断排挤济尔哈朗,甚至一度剥夺了他的辅政资格,而对于曾经的皇位竞争者豪格,多尔衮则直接赶尽杀绝。

在豪格出征四川班师后,直接给他安上了冒领军功,启用罪人的罪名下狱处死。

豪格死后,多尔衮兼并他的正蓝旗,彼时,从纸面实力上看,多尔衮手握三旗,又独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已然是权势滔天,顺治帝根本就是他手中的傀儡,只要想篡位随时都可以做到,但这只是表象,多尔衮得到这些能量是有代价的。

成为摄政王后,多尔衮一方面从其他手中夺取能量,另一方面也在通过一系列重大决策树立自己的威望,当然,这些重大决策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入关,夺取天下。

趁着大顺军与李自成大战的历史契机入关,这是多尔衮主导的满清集团做的最重要的一次决策,就对满清政权的影响来看,这个决策的重要性比天还大。

单就历史贡献而言,主导入关这一决策的多尔衮,确实有资格向皇位发起挑战。

但这个结论是站在上帝视角回看历史时得出的,在当时,情况可就复杂多了,因为入关这个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得经过时间检验的。

多尔衮是在顺治五年对豪格动手的,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节点出手,是因为彼时南明弘光、隆武两个政权已然覆灭,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也已经被打残,满清席卷天下几乎是板上钉钉,就当是的形势,多尔衮入关的决策可以说取得了重大胜利,多尔衮威望无双,所以多尔衮才敢“强行”夺豪格兵权,硬抢豪格的正蓝旗。

多尔衮在对豪格出手时,其实是想过将济尔哈朗一并“带走”的,当时有人举报济尔哈朗在立储时阴谋拥立豪格,并建议将其处死。

如果济尔哈朗也被彻底打倒,多尔衮顺势将他的镶蓝旗也一同兼并,那么彼时的多尔衮将拥有两白、两蓝四个旗,实力碾压顺治皇帝,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多尔衮倒是真有希望开启篡位流程,但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多尔衮风头无两的时候,天下局势开始急转直下,多尔衮的节奏被彻底打乱。

当时,已经降清的姜襄、金声桓、李成栋三路军阀先后“反正”,天下出现了第二次“反清高潮”。

反叛势力的相继出现,让多尔衮不得不停止内部的夺权和清洗,把主要精力用在应对现实危机上,为了平定叛乱,多尔衮不得不放出在满洲八旗中拥有极高威望的济尔哈朗。

而济尔哈朗又比较出色地完成了平叛任务,这对于多尔衮来说尤为尴尬,因为威望是打出来的,他本想靠着自己主导满清入关的巨大威望彻底按倒济尔哈朗,结果却让济尔哈朗在战场上走一圈后威望更高了。

权势这个东西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如果多尔衮真把济尔哈朗也给斗倒并兼并了他的镶蓝旗,那么被兼并的正蓝、镶蓝两旗会因为直接由摄政王统领而感到无比荣幸,而其他势力,甚至包括当初直属于皇太极的两黄旗都会向多尔衮靠拢。

权力斗争,赢了什么都好说,但你多尔衮没赢,你没赢,情况也就复杂了,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曾经感受过你多尔衮浓浓的杀意,那么人家接下来会怎么做?当然是站在顺治帝的两黄旗一边,与你多尔衮势不两立。

另外,多尔衮虽然通过权术手段强行夺了豪格的正蓝旗,但他的吃相很难看,豪格大军刚刚胜利班师,就被你多尔衮按上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正蓝旗虽然名义上归到你多尔衮麾下,但是难免会心有不服。

当然了,最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办法还是实力,正如“慈父”所说: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赢了怎么都好说,但你多尔衮没赢。

篡位是一项很不光彩的活动,篡位者得一直赢,对于此时的多尔衮来说,没赢,就是输。

多尔衮在入关之初几年玩的天花乱坠的权术手段,其效果都在济尔哈朗被打倒后又站起来而几乎归零,此时他手上有着两白旗和并不服气的正蓝旗,而济尔哈朗则带着自己的镶蓝旗向顺治帝的两黄旗靠拢,多尔衮的权势根本就形不成压倒性优势,更不要说在这一过程中小皇帝顺治在不断长大,随着他的成长,两黄旗的权势将不断被提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多尔衮已经失去了凭借巨大实力优势逼顺治让位的机会,也就是说,想以“常规方式”篡位已经不可能了。

既然安全的“常规模式”走不通,那么多尔衮是否可以尝试走风险高的“简化模式”呢,很遗憾,也不行。

因为多尔衮集团内部有着致命的缺陷。

兄弟难题

大多数人认为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夺权的第一步是排挤济尔哈朗,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尔衮夺权的最初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胞弟:多铎。

当时,多铎强占了汉臣范文程的小老婆,多尔衮将这件事扩大化,重罚了多铎,并主导了一出“换旗”大戏。

原本,多尔衮只领镶白旗半数牛录,而多铎领正白旗全部牛录,换旗后,多尔衮领正白旗全部牛录,而多铎只领镶白旗半数牛录。

但换旗归换旗,打仗这件事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军中的威望还是得在战场上获得,多尔衮集团中的战力担当就是多铎,这一点并不会因为换旗而改变。

清军入关后,虽然战略大方向对了,但这遍地狼烟的天下,还是得真刀真枪打下来才算数。

而在满清入关的一系列南征北战中,立下最多战功的就是多铎。

清军入关这一事件中,多尔衮固然攒下了巨大的政治威望,但军中的威望,大头却归了多铎。

多尔衮不是李世民,他在军事领域是存在短板的,当然,他有一个弟弟多铎可以弥补这个短板,但是从“换旗”一事我们不难看出,多尔衮、多铎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远非表面看上去那样和睦。

想干篡位这样的事,军队这个问题是绕不开的,而多铎是否真的甘心永远当多尔衮手中的一把刀?这一点我们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集团首领,多尔衮身上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他没有儿子。

为了让自己的权势更稳固,多尔衮必须解决继承人问题,而关于这个问题,多尔衮的应对之法非常值得玩味。

多铎病逝后数月,多尔衮宣布过继多铎的儿子多尔博为自己的嫡子。

多尔衮不知道早确立继承人对集团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吗?他当然知道,那他为什么不早些从多铎的儿子中过继一个呢?答案恐怕是他害怕过继多铎的儿子会无形中增加多铎的权势,威胁到自己集团首领的地位吧。

多尔衮与多铎之间的问题,才是多尔衮集团的核心问题,二人一个善于搞政治,一个善于打仗,兄弟二人通力合作时,这个组合相当完美,但至高权力的诱惑过于巨大,即便是亲兄弟,谁又敢保证不会为了权力而拔刀相向呢?

多尔衮能力上的缺陷,导致其无法在任何事情上都成为集团的核心,而那最重要也最要命的军事问题,多尔衮偏偏得靠着与胞弟多铎合作才能完成。

篡位这样的事,不但危险,还不光彩,想干这件事,必须保证自己对整个集团的绝对掌控,多尔衮那无比善战的胞弟多铎,他的存在让多尔衮不必担心自己集团的武力值不够,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多尔衮始终无法彻底放心。

多尔衮与多铎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的集团问题,以多铎的死而得到“解决”,但旧问题刚消失,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多铎,这个多尔衮征战天下时最锋利的“刀”不在了,多尔衮再难靠实实在在的战功来维系自己集团的权威了。

到这里,多尔衮再想篡位,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多尔衮逝世的场景颇为传奇,距离多铎病故仅1年多,多尔衮也病了,但多尔衮强撑病体率众人打猎,最终在打猎期间坠马,病情迅速恶化,很快便死了。

多尔衮为何要强撑病体去打猎?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政治表演,目的是向所有人展示自己的力量,但真正有力量的人并不需要时刻去展示力量,此时的多尔衮必须以强撑病体打猎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力量不自信的表现。

此时的多尔衮大概率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以这样的方式倒下,对于他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

皇太极的突然驾崩,让多尔衮有机会去一窥那至高的权力,他也为此奋斗了一辈子,但历史的走向最终将他困在了原地,他的一切与努力,都不过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一梦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