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喜欢的是18岁那个风华正茂的自己

十八岁的自己,与此刻身为父母的我们还记得十八岁的天空吗?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我们谈论梦想,憧憬未
十八岁的自己,与此刻身为父母的我们

还记得十八岁的天空吗?那时的我们,意气风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我们谈论梦想,憧憬未来,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什么。那时的眼睛里,有光。

转眼间,我们成了父母。生活被孩子的哭笑声填满,梦想变成了“希望孩子能好好睡觉”的小目标。偶尔在夜深人静时,那个十八岁的自己会悄悄浮现,带来一丝若有若无的怅惘。

我们怀念的,真的是那个特定的年纪吗?或许,我们怀念的是那种可能性无限的感觉,是那种对生活毫无保留的热情,是那种敢于梦想的勇气。

而如今,我们正在养育的孩子们,终将迎来他们的十八岁。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陷入日常的育儿细节:该不该报这个辅导班?孩子挑食怎么办?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会认字了?我们焦虑,我们比较,我们生怕一步走错,影响孩子的未来。

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问问那个十八岁的自己:你希望被如何养育?你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什么?答案往往会清晰许多。

十八岁的我会说:请给我空间去探索,即使我会犯错;请相信我有自己的节奏,不必与他人比较;请尊重我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哪怕那不是您期望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请让我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认可。

这些洞见,恰恰是现代育儿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核心。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场探索。他们不需要被塑造成我们想象中的“完美模样”,而是需要被支持成为他们自己——那个或许会让我们惊讶,但更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为孩子是否落后于同龄人而焦虑时,不妨回想:十八岁的我们,还会在意谁先学会走路、谁先会背唐诗吗?那些曾经看似重要的“里程碑”,在漫长的人生中原来如此微不足道。

当我们为孩子的不完美而沮丧时,记得提醒自己:十八岁的我们,最感激父母的是那些被理解的时刻,而不是被苛求的经历。

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通过爱孩子,学会爱那个曾经不被完全接纳的自己;通过支持孩子的成长,弥补自己成长中的遗憾。

那个十八岁的自己从未真正离开。他/她只是藏在了层层身份之下,等待着被唤醒。而孩子,恰恰是那把钥匙——通过他们,我们重新体验成长的奇迹;通过爱他们,我们学会爱自己。

所以,下次当你为育儿问题焦虑时,试着问问内心那个十八岁的自己:这真的很重要吗?数年后,孩子会记住什么?会感激什么?

也许答案会让你释然。

养育孩子的终极秘密或许是:我们不仅是在塑造他们的未来,也是在治愈自己的过去。当我们能够接纳那个十八岁的自己——有着所有不完美和梦想的自己,我们也能更好地接纳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十八岁的光阴已逝,但那份精神可以在我们的育儿方式中重生。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视角,更包容的爱,陪伴下一代走向他们的十八岁。

届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也会找回自己眼中的那束光——那束从未真正熄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