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我是杨坚,当皇帝前看透官场乱象,登基后一锤定音,改变历史走向

现在年轻人总抱怨“考公卷到卷不动”“找份好工作比登天难”,说到底,不就是想要个凭本事吃饭的公平机会嘛!这话我杨坚可太有共

现在年轻人总抱怨“考公卷到卷不动”“找份好工作比登天难”,说到底,不就是想要个凭本事吃饭的公平机会嘛!这话我杨坚可太有共鸣了——1400多年前,我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砸了当时的“铁饭碗垄断局”,搞出个新制度让穷书生也能当大官,这事儿在我心里,比统一南北还提气!

一、糟心现状:靠投胎当官的时代,有才华也枉然

我没登基前,北周的官场那叫一个离谱——当官全看“投胎技术”。爷爷是国公,孙子哪怕是个连算盘都拨不明白的草包,照样能坐进衙门大堂当老爷。

我身边就有个典型例子,书生李德林。这人肚子里的学问能堆成山,写的策论连我都得拍案叫绝,可就因为爹娘是普通农户,三十好几了还在衙门里抄公文,挣的俸禄刚够买米,顿顿都得掺着野菜吃。

有回我问他治国良策,他说得头头是道,末了却叹口气:“再有理,也不如人家有个好爹啊。”

这话听得我心口直抽疼。那时候我正谋划着统一南北,可朝堂上全是这群靠家世混日子的“官N代”,要靠他们治理天下,不等于是让三岁小孩扛大梁吗?

二、破局之举:登基就下诏书,科举雏形横空出世

所以我在581年登基,刚把国号改成“隋”,第一道诏书就拍下去了:以后选官,别再查人家的家谱了!谁有真本事,谁就能来当官!

这就是后来你们说的“科举制”的雏形。刚开始还有老臣跳出来反对,说“士农工商,等级分明”,哪能让穷小子跟贵族平起平坐?

我当时就把奏折往地上一摔,指着那几个老臣的鼻子说:“朕要的是能替百姓办事的官,不是要一群只会摆家世谱的祖宗!”

三、盛况空前:第一届“科举”,寒门学子的逆袭曙光

第一届“科举”开考那天,长安朱雀大街挤得水泄不通,比我登基大典还热闹。

考场外全是背着书箱的学子,有的穿粗麻布褂子,鞋上还沾着赶路的泥;有的从江南坐船来,包袱上还绣着水乡的纹样。李德林也在里头,攥着笔墨的手都在抖,眼睛亮得像有光。

我特意去考场外转了转,听见两个书生在讨论考题。一个说“要是考治河之策,我必能高中”,另一个说“我要写的农桑之法,能让百姓多收三成粮”。

听着这话,我心里那叫一个踏实——这步打破阶层的棋,我走对了!

四、民生为本:统一钱币修义仓,把百姓放在心上

当然了,我当皇帝可不止搞选官这一件事。589年灭了陈朝统一全国后,我最上心的就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

就说花钱这事儿吧,那时候北齐的刀币、南朝的五铢钱混用,买一斤包子都得先算半天汇率,老百姓天天为换钱吵架,商人更是头疼。

我干脆让人把所有旧钱全熔了,重新铸了“开皇五铢”,全国统一用这一种钱。有回我穿便服逛街,看见卖包子的王老汉接过铜钱,不用再翻着账本算,直接笑着喊“正好!”,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还有粮食的事儿,我从小跟着爹娘逃荒,见过太多人饿到啃树皮、嚼草根,那滋味我记了一辈子,绝不能让老百姓再受这罪。

我在全国修了几十个“义仓”,丰收时官府收购粮食存起来,灾年就开仓放粮。有年关中大旱,义仓放的粮救了几十万人的命。

五、一声叹息:大运河的功与过,对儿子的遗憾

不过说到这儿,我得提提我儿子杨广,心里总有点遗憾。

其实修大运河这事儿,最早是我提的。那时候南北刚统一,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得绕山路,损耗一大半,修条运河就能解决大问题。可没等动工,我就病重了。杨广继位后接着办这事儿,本来是件利在千秋的好事。

可他太急功近利了,一下子征调了几百万民夫,连农忙都不让回家。老百姓实在扛不住了才反的——要是他能慢点儿,分个十几年修完,这运河绝不可能变成亡国的祸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