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说起康有为,你可能知道他是戊戌变法的领头人,但你知道他流亡海外时在瑞典买了座岛吗?
这个曾经喊着要救国救民的维新派领袖,后来竟然成了保皇派的死硬分子,还娶了五房小妾,在异国他乡当起了地主。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大的反差?从立志改革的热血青年,到死守皇权的顽固老头,康有为到底经历了什么?
他那座花了巨资买下的瑞典小岛,如今又归谁了?
“公车上书”极力改变这个国家1895年,北京城里挤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考试的举人。
这一年对大清朝来说不太平,刚刚被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签了丢人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整个朝廷的脸都丢光了。
康有为当时37岁,是个有名的举人,他看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心里憋着一股火。
他找到梁启超,还有一千多个举人,一起写了份万言书,直接递给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在奏折里写得很直白,说大清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得学西方,改革政治,富国强兵。
那时候的康有为眼里有光,满脑子都是救国的想法,觉得只要改革,这个国家就还有希望。
三年后,机会真的来了。1898年,光绪帝把康有为叫进宫,问他怎么才能让大清强大起来。
康有为激动坏了,他给光绪出了一堆主意,要设立新的政府机构,要废除科举,要开办新式学堂。

光绪听了很感兴趣,下令开始变法。那103天里,康有为觉得自己终于能大展拳脚了,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改革。
可惜好景不长。慈禧太后看不下去了,她觉得这些年轻人太胡闹,动了她的权力根基。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把光绪关了起来,下令抓康有为。
康有为听到风声,连夜逃出北京,坐船跑到了日本。那一年,他的人生彻底变了。
逃亡路上的十六年到了日本,康有为并没有消停。孙中山找到他,想跟他一起搞革命,推翻清朝。
但康有为死活不同意,他还想着保住光绪皇帝,恢复变法。
两个人谈崩了,各走各的路。康有为觉得自己才是正统的保皇派,孙中山那一套太激进了。
1899年,康有为跑到了加拿大。当地华侨听说他是变法领袖,很尊敬他,还送了他一栋大别墅住。

康有为在那里住得挺舒服,但心里还是想着怎么救光绪皇帝。他成立了个组织,叫"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到处募捐筹钱,说是要帮光绪复位。
1901年,康有为去了美国,在华人社区到处演讲。他口才好,能把人说得热血沸腾,很多华侨都掏钱支持他。
就在这时候,四十三岁的康有为娶了个十七岁的美国华侨姑娘何旃理当小妾。

这事传出去,很多人都觉得挺奇怪的,你不是喊着要男女平等吗,怎么自己搞起纳妾这套来了?
1904年,康有为去了欧洲,在那里游历了好几年。他去了英国、法国、德国,看了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和城市。
但他看到的不全是好东西,工人穷得要命,资本家富得流油,这让他对西方制度也产生了怀疑。
最让人意外的是瑞典那段经历。
1904年,康有为去了瑞典一个叫沙丘巴登的地方,那里靠海,风景特别美。

康有为一下子就迷上了,他想在这里建个园林,像中国的私家园子那样。
他打听了一圈,发现附近有个小岛可以买,就真的掏钱买了下来。这座岛花了他3.6万克朗,按现在的价值得有150万人民币。
康有为在岛上盖了中式房子,种了树,修了亭子,取名叫"北海草堂"。
他每天在岛上看书写字,过得像个隐士。但这种日子没过几年,他的钱也快花光了。
1907年,康有为离开了这座岛,回到了国内。这座岛后来被瑞典政府收回去了,改名叫"饭店岛"(Restaurangholmen),岛上的中式建筑早就没了,只剩一些地基的痕迹。
回国后的闹剧,变法领袖成了复辟帮凶1913年,康有为终于回国了。这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大清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华民国成立了。
但康有为还是放不下皇帝那套,他觉得共和制不适合中国,还是应该保留君主。
1917年,康有为参与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军阀张勋带着辫子军进北京,把末代皇帝溥仪又推上了龙椅,想搞复辟。

康有为也跟着起哄,还当了弼德院副院长,给小皇帝出主意。
这场闹剧只持续了十二天就被段祺瑞的军队打垮了,康有为灰头土脸地逃到了外国使馆躲起来。从那以后,康有为彻底成了“笑话”。
当年一起变法的战友都看不起他了,梁启超跟他渐行渐远,章太炎更是直接骂他是"妖贼",还写了副对联讽刺他。
老百姓也不理解他,你当年不是要维新变法吗,怎么现在又要恢复封建制度了?
康有为晚年住在上海和青岛,日子过得很悠闲。他有五房妾室,住着大房子,但名声已经臭了。

那些年轻人把他当成保守派的代表,觉得他是阻碍历史进步的“绊脚石”。
康有为自己可能也觉得委屈,他觉得自己一直在为国家好,只是别人不理解他而已。
1927年3月,康有为在青岛的家里突然病倒了。有人说他是食物中毒,也有人说是自然离世。
不管怎样,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维新领袖就这么走了,享年69岁。他去世后,争议还是没停过,有人说他是悲剧英雄,有人说他是历史小丑。
荒岛的归宿,映照一个时代的荒诞康有为在瑞典买的那座岛,后来的命运也挺有意思的。
二战结束后,瑞典政府把岛收归国有,改名叫"饭店岛"(Restaurangholmen)。岛上的中式建筑早就塌了,什么"北海草堂"都成了传说。
现在偶尔有游客去看,但大多数人都觉得没啥意思,评分只有3.6分,算是个冷门景点。
这座岛就像康有为的人生缩影。当年花大价钱买下来,精心打造,想在异国他乡建个世外桃源。
可最后呢?岛还在,人走了,建筑没了,连名字都改了。康有为那些宏大的理想,到头来也是这样,留下一些痕迹,但大部分都随风散了。

康有为这一辈子,前半段是个改革者,后半段成了保守派。他想救国,但用的办法越来越不靠谱。
他主张男女平等,自己却纳了五房妾。他喊着要改革,最后却去搞复辟。这些矛盾让人很难评价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学者后来研究他留下的《戊戌奏稿》,发现里面很多东西可能是他后来自己添加的,不一定是当年真实的情况。
这更让人对他的人品产生怀疑。一个历史人物,如果连自己的功绩都要造假,那他到底是真心想改革,还是只想出名?

康有为晚年住过的那些房子,现在有些成了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那栋别墅还能去参观,导游会给你讲他的故事。但大多数人听完都是摇摇头,觉得这个人真是复杂。
他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落魄时候;他做过好事,也干过蠢事;他有理想,但执行起来一塌糊涂。
说到底,康有为是个时代的产物。晚清那个乱世,谁都想救国,但谁也不知道正确的路在哪里。

康有为选了保皇这条路,结果越走越窄,最后把自己走成了历史的“笑料”。如果当年他跟孙中山合作,会不会又是另一个结局?谁也说不准。
那座瑞典小岛的荒废,就像是给康有为的人生写了个注脚。再宏大的理想,如果脱离了时代和现实,最后都会变成一堆废墟。
康有为在岛上建的那些亭台楼阁,敌不过时间的侵蚀;他主张的那些保皇思想,也敌不过历史的潮流。
《——【·结语·】——》康有为,从立志改革到死守皇权,从热血青年到顽固老头,他用自己的人生演绎了什么叫"好心办坏事"。
那座瑞典小岛如今杂草丛生,就像他的保皇理想一样,早就被时代抛弃了。
历史不会记住他的功绩,只会记住他的荒唐。这大概就是康有为最大的悲剧吧!
信息来源
1. 《康有为传》,茅海建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 《走向共和: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康有为思想研究》,汤志钧著,中华书局
4. 《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许纪霖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