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伟达失去大部分中国市场,反而市值上了新高度,突破五万亿?中国市场无关紧要?这是睁眼说瞎话。那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前两天也看到了新闻说有国产GPU以及AI芯片开始替代英伟达,英伟达将失去中国大部分市场!那么国产真的能完全媲美吗?从算力和性能的角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好就算科技技术达到了,从市场的角度,要打开营销销售供应链,持续长期的供应链,从而小到终端设备PC电脑,大到服务器和集群服务器、计算中心。那要完全覆盖和替代市场地位是不容易实现的!

而且英伟达通过20年也奠定了自己在GPU和AI算力市场的地位,很多企业还是要采购,需要采购。毕竟国产的GPU芯片对于市场的支持力度,以及能完全提供应用也有限!
也许真正有人竞争了才能有热度,才会让股市有波动,大浪淘沙,沉淀的实力不容易被击败!

英伟达市值突破五万亿的秘密,藏在"中国市场失去"和"全球算力爆发"的奇妙错位里。当中国买不到H100这类顶级芯片时,英伟达转头把B200卖给了微软、OpenAI这些正在疯狂扩建AI工厂的美国公司——单卡2500 TFLOPS的算力,足够让客户心甘情愿为每颗芯片支付15万美元。这就像面包店被禁止向某个街区卖蛋糕,却发现隔壁城市在抢购它新出炉的镶钻甜品。
国产芯片确实在进步,华为昇腾910C的FP16算力已达800 TFLOPS,超过了中国曾买到的最好芯片H800。

但要理解真实差距,得拆开芯片看"三维能力":算力只是立方体的长,内存带宽和片间互联才是宽和高。比如昇腾910C的显存带宽3.2TB/s,不到英伟达B200的一半,就像货车车厢够大,但卸货的传送带速度跟不上。更关键的是互联能力,英伟达NVLink 5.0能让多颗芯片像连体婴儿般协作,而国产芯片的集群效率仍差20%-30%
软件生态更是道难以逾越的坎。英伟达CUDA积累了20年,全球400万开发者写的代码就像盖满了小房子的城市。

国产芯片要兼容这些代码,好比让中国司机开左舵车时突然换成右舵——华为昇腾的CANN工具链虽然能跑通30多个大模型,但重构代码的成本够雇三个程序员干一年。这就是为什么百度训练文心一言时,宁可排队等H100也不敢全用国产卡。
不过真正的较量不在参数表,而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英伟达靠技术代差赚钱,用台积电4nm工艺堆出2080亿晶体管的怪物芯片;中国厂商则玩起"狼群战术",比如用384颗昇腾910C组成超节点,靠数量堆出300 PFLOPS的算力。

就像特种兵对上正规军,单挑战力悬殊,但十打一也能赢。这种差异催生出奇妙的市场分割:英伟达垄断全球高端训练市场,国产芯片则在政务、金融等"安全优先"领域快速铺货,昇腾今年的市场份额已冲到28%。
当华为宣布不再兼容CUDA时,其实是下了步险棋。这相当于告诉开发者:"别惦记别人家的地基了,来咱们这儿盖楼,建材免费"。现在昇腾生态已有2700家合作伙伴,但要追上CUDA的400万开发者,可能还需要两代人的时间。毕竟技术突破能靠加班加点,而程序员的使用习惯,比光刻机还难改变。

这场较量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证明了科技竞争从来不是单场赛跑。英伟达市值高涨,是因为抓住了AI大爆炸的红利;国产芯片进步,则是被断供逼出来的绝地反击。或许未来三年,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美国用B200训练出更聪明的AI,中国用昇腾950DT守护数据安全,而真正的赢家,可能是那个最先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的创新者。毕竟在算力时代,没有永远的第一,只有不停的奔跑。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