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高清图加轰6k, 湾湾回家已经不远

当 10 月 27 日“吉林一号” 星座的某颗卫星在 500 公里高空调整姿态,将分辨率达 0.3 米的光学镜头对准台北

当 10 月 27 日“吉林一号” 星座的某颗卫星在 500 公里高空调整姿态,将分辨率达 0.3 米的光学镜头对准台北中正纪念堂时,台湾海峡上空正有 6 架轰 - 6K 轰炸机开启电子对抗设备 —— 这场天基侦察与空中威慑的同步演练,正在用科技与实力重新定义 “海峡中线” 的概念。

长光卫星最新披露的影像绝非简单的旅游宣传片。日月潭的 “日轮” 与 “月钩” 形态能清晰分辨,意味着卫星已具备识别地面车辆型号的能力;新竹科学园区的厂房结构一目了然,说明对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控精度达到厘米级。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批影像来自 “吉林一号” 星座的 138 颗在轨卫星协同拍摄 —— 这个数量是美国 Planet Labs 公司遥感卫星群的 1.5 倍,每天可对全球任意地点重访 30 次。

卫星群背后的军事意义令台当局脊背发凉。2023 年 10 月的卫星影像显示,台军花莲佳山基地的机堡掩体被拍得清清楚楚,连正在滑行的 F-16V 战机尾翼编号都清晰可辨。而 “吉林一号” 特有的视频成像模式,甚至能实时追踪台军 “云峰” 导弹发射车的机动路线。这些数据通过天链中继卫星实时回传,与沿海超视距雷达形成立体监控网络。

同步进行的空中威慑更具针对性。东部战区公布的轰 - 6K 编队照片显示,机翼下挂载的正是射程达 2000 公里的鹰击 - 21 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导弹的末端速度超过 10 马赫,专门针对台军从美国采购的 “鱼叉” 反舰导弹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轰 - 6K 的航迹图显示其几乎贴着所谓的 “海峡中线” 飞行,这个距离意味着其搭载的电子战吊舱可对台岛西岸雷达实施饱和干扰。

更精妙的战术配合发生在电磁空间。当卫星发现台军某雷达站开机探测时,山东舰航母编队立即在台岛东南侧实施电磁佯动,诱使台军 “铺路爪” 雷达转向东南方向。与此同时,6 架歼 - 16D 电子战飞机突然从西北方向切入,对台军防空系统进行 “致盲” 打击 —— 这种天基侦察、海上佯动、电磁压制的一体化战术,已在台海周边演练过多次。

台军退役中将帅化民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台军现有防空系统对高超音速导弹的拦截成功率不足 10%,而卫星持续监控使得导弹部队机动部署毫无隐蔽性可言。更致命的是,“吉林一号” 星座包含 20 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穿透云层和夜间黑暗持续监控,台军试图利用恶劣天气调动的战术彻底失效。

美国智库 CSIS 的兵棋推演结果早已显示,当大陆拥有超过 100 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时,台海战场的单向透明格局将不可逆转。而现在 “吉林一号” 仅需 15 分钟就能完成对台岛全境扫描,配合沿海部署的无人侦察机群,形成每 5 分钟更新一次的实时监控体系。

岛内民众可能还没意识到,他们每天在谷歌地图上查看街景时,大陆的卫星正在用更高精度记录着每座桥梁的承重结构、每条隧道的通风系统、每座变电站的配电网络。这些数据与数字地图、气象水文、社会经济信息整合,构成了世界上最精细的登陆作战数据库。

当台当局还在为某国议员的窜访沾沾自喜时,山东舰航母编队正在台岛以东 500 公里处实施舰载机起降训练,而太空中的卫星群就像无数双眼睛,静静凝视着这片迟早要回家的土地。或许某天清晨,当台湾民众打开手机,会突然发现所有导航地图的底色都已变更为标准的大陆图例 —— 那可能将是历史性时刻的第一个信号。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02
用户11xxx02 2
2025-10-29 10:03
人家于将军都说你来台北会迷路,台北那么发达你又没有gps导航你怎么来,就算来了我把路口全部设成红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