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血糖高=糖尿病?别慌!3种情况不算病,1个信号出现要立刻就医​

“体检报告说我血糖偏高,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以后是不是不能吃米饭了?” 拿到体检单的王阿姨看着 “空腹血糖 6.2mmol

“体检报告说我血糖偏高,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以后是不是不能吃米饭了?” 拿到体检单的王阿姨看着 “空腹血糖 6.2mmol/L” 的数值,越想越焦虑,连晚饭都没吃好。

其实,像王阿姨这样把 “高血糖” 和 “糖尿病” 画等号的人不在少数。但事实上,高血糖只是一种 “血糖超标状态”,而糖尿病是明确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一定有高血糖,但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到底要不要慌,关键看是哪种情况的高血糖。

先搞懂: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区别”

简单说,我们的血糖就像 “水池里的水”:胰岛素是 “排水泵”,负责把血液里的葡萄糖运到细胞里供能。

高血糖:水池里的水超过了正常范围(空腹 3.9-6.1mmol/L,餐后 2 小时<7.8mmol/L),可能是偶尔一次 “进水多”(吃了大量甜食),也可能是 “排水泵” 暂时没力气(熬夜、压力大),不一定是泵坏了。糖尿病:“排水泵” 彻底坏了(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细胞 “不接水”(胰岛素抵抗),导致水池里的水长期溢出来,并且出现了 “水漫出来的危害”(比如损伤血管、神经),需要长期用药控制。

根据《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可不是 “一次血糖高” 就定论的:

① 空腹血糖≥7.0mmol/L;

② 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

③ 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

④ 糖化血红蛋白≥6.5%(反映近 2-3 个月平均血糖)。

这3种 “高血糖”,其实不算糖尿病,别瞎忌口!

如果只是偶尔查出血糖高,没有其他症状,先看看是不是这 3 种情况,别着急把自己归为 “糖尿病患者”:

1. 应激性高血糖:身体 “临时救急” 导致的

比如感冒发烧、做手术、遭遇意外创伤,或者情绪突然崩溃(比如亲人离世、吵架暴怒)时,身体会分泌 “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暂时对抗胰岛素,让血糖升高 —— 这是身体为了 “供能应急” 的正常反应,等应激因素消失,血糖通常会恢复正常。

举个例子:有人急性阑尾炎手术后,查空腹血糖 8.5mmol/L,医生没开药,让他术后 1 周复查,结果血糖回到了 5.8mmol/L,就是典型的应激性高血糖。

2. 餐后暂时性高血糖:吃太多 “快升糖食物”

比如一次性吃了半盘糖醋排骨、2 块蛋糕,或者喝了 1 瓶含糖饮料,大量精制糖快速进入血液,胰岛素一时 “忙不过来”,导致餐后血糖暂时超过 7.8mmol/L,但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

这种情况更常见于 “饮食不规律的人”,比如平时吃得清淡,突然暴饮暴食。只要调整饮食(少吃高糖、高油、精制碳水),下次餐后血糖通常会降下来,不算糖尿病。

3. 药物性高血糖:某些药 “副作用” 导致的

一些常见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糖,比如:

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治疗哮喘、皮炎常用);部分降压药(如利尿剂);降糖药反过来用错(比如胰岛素剂量打多了,反而可能引发 “反跳性高血糖”)。

如果正在吃这些药,查出血糖高后别自己停药,先问医生:“是不是药物影响?能不能调整用药方案?” 很多人调整药物后,血糖会恢复正常。

出现这个“信号”的高血糖,要警惕糖尿病!

如果血糖高的同时,还出现了 “糖化血红蛋白超标”,那就要重视了 —— 因为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近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不是 “偶尔一次” 的波动,更能说明血糖控制情况。

比如:空腹血糖 6.8mmol/L(没到糖尿病标准),但糖化血红蛋白 6.6%(超过 6.5% 的诊断线),这说明近几个月血糖一直在偏高状态,可能已经是 “糖尿病前期”,甚至早期糖尿病了。

另外,如果血糖高的同时,还伴有 “三多一少” 症状(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但体重下降),哪怕只占一条,也要立刻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别拖延。

发现高血糖后,别慌!先做这3件事

不管是不是糖尿病,查出血糖高后,先做好这 3 步,比瞎焦虑、瞎忌口更有用:

先复查,排除 “偶然因素”:如果是第一次查血糖高,建议 1-2 周后再查一次,同时查糖化血红蛋白 —— 别只查空腹血糖,最好连餐后 2 小时血糖一起查,全面了解血糖情况。别盲目 “断碳水”:很多人一听说血糖高,就不敢吃米饭、面条,结果导致营养不良。其实哪怕是糖尿病前期,也不用完全断碳水,而是换成 “慢升糖碳水”(比如杂粮饭、燕麦、玉米),控制好量(每餐 1 小碗),比完全不吃更健康。先调整生活方式,观察 1-3 个月:如果是糖尿病前期(空腹 6.1-6.9mmol/L,餐后 7.8-11.0mmol/L),医生通常会建议先不用药,而是通过 “控糖生活方式” 调整:少吃含糖饮料、甜点、油炸食品;每天快走 30 分钟,每周至少 5 次;别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控制体重(尤其是腹型肥胖,腰围男>90cm、女>85cm 要重点减)。

很多人通过这些调整,血糖能恢复到正常范围,避免发展成糖尿病。

最后提醒:糖尿病不可怕,怕的是 “误判”

其实,哪怕真的确诊糖尿病,也不用觉得 “天塌了”—— 现在有很多安全的降糖药,还有胰岛素,只要规律用药、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也能避免并发症。

怕的是 “两种误判”:一是把 “偶尔高血糖” 当成糖尿病,瞎忌口、瞎焦虑,反而伤了身体;二是把 “长期高血糖” 当成 “小问题”,不复查、不调整,最后拖出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