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袈裟,是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它是将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避免他人盗取。
金池长老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性的人物,身为一个出家人,他的吃穿用度可以说是十分奢侈。
首先,住的是观音禅院,观音的禅院基本上也属于顶配了。
层层殿阁,叠叠廊房。三山门外,巍巍万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艳艳千条红雾绕。两路松篁,一林桧柏。两路松篁,无年无纪自清幽;一林桧柏,有色有颜随傲丽。又见那钟鼓楼高,浮屠塔峻。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关。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
其次,看看金池长老平时的衣着打扮如何?用珠光宝气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满面皱痕,好似骊山老母;一双昏眼,却如东海龙君。口不关风因齿落,腰驼背屈为筋挛。
第三,金池长老请唐僧师徒喝茶,茶具用的也都是上等的。
羊脂玉的盘儿、三个法蓝镶金的茶盅,一把白铜壶儿,茶叶也是上好的茶叶。唐僧夸爱不尽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最后,金池长老还有个收藏名贵袈裟的癖好,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
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
金池长老身在佛门,却痴迷于身外之物,并且还故意显摆自身的富有,贪恋唐僧的锦斓袈裟(袈裟原本的作用之一便是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这样一个品行低劣、毫无半点得道高僧风范的贼人(比如跟黑熊精结交,痴迷身外之物,他的七八百件袈裟是怎么来的?他能明抢唐僧的,就有可能用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这些袈裟。),为什么会在观音禅院里一直修行?
观音知道金池长老在作恶吗?答案是肯定知道。
观音是知晓过去未来的,我们说整个西天取经项目都是西天如来安排下的,那九九八十一难也是提前安排设计好的。
金池长老这样的人在观音禅院里的不检点行为,应该是得到了观音的默许的,或者说金池长老就是观音安排在这里的一枚棋子,目的是什么呢?
01 从小说情节的角度来讲,解决佛家贪嗔痴的问题,考验取经团队。
金池长老代表的是贪,对自己喜欢的人、事、物,想要据为己有,贪得无厌;
唐僧代表的是嗔,失去了的东西拿不回来,就埋怨、生气、怨恨孙悟空,开始念紧箍咒,教训孙悟空;
孙悟空代表的是痴,愚昧、愚痴、无明,凡事只凭自己的好恶,顺遂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整个袈裟被盗事件,他自己是要负首要责任的,但他不仅火烧了观音禅院,还要动手打周围的和尚,完全没有半点自我省察的意识。
02 再从小说设计的角度来讲,金池长老活了270岁,这个数字跟《心经》是有暗合之处。
《心经》内容总共是260字,它的完整名字《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加在一起恰好是270个字。
金池长老修行了两百多年,却没有参透《心经》里“心无挂碍”的境界,一辈子还是在贪这贪那,本有可能修个仙(其实已经是人仙了,也许还有机会更进一步),却因为看不透而毁了两百多年的修行。
03从小说背景的角度来讲,明代中晚期大众对僧人的印象普遍不太好。
明代中晚期,老百姓对僧人的印象普遍没有那么尊崇,一方面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另一方面陆王心学引发思想解放,所有社会成员,不论僧俗,都受到这股大潮的洗礼,从而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行为模式,比如不再讳言财利,放纵身体情欲等。
另外,明代的僧人有不少素质低下者混迹其中,成为一名僧人的成本非常低,很多犯罪分子走投无路了便会出家为僧。
综上所述,作者刻画金池长老这样一个品行低劣的僧人形象,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