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农村新公厕只能看不能用,民生工程不能既“伤财”也“伤心”

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看得见的光鲜”,而在“摸得着的实惠”。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建设这么多农村新公厕,就是为了让领导检查的

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看得见的光鲜”,而在“摸得着的实惠”。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建设这么多农村新公厕,就是为了让领导检查的时候“看一看”?如果只能“看一看”不能“用一用”,那建设了又是为了啥?

总台《财经调查》栏目组接到群众反映,山西运城稷山县一些村庄投入资金新建的公共厕所,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记者调查发现,当地不少新建公厕外观整洁、设施齐全,但村民们却很少甚至从未使用过。调查显示,这些公厕日常不开放,只在有活动或领导视察时才启用。更有甚者,部分村干部竟将“不开放”的原因归咎于“村民素质低”。

农村公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映照着治理温度。然而稷山县的案例却令人唏嘘:投入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锁”,仅在检查或活动时短暂开放。这种“建而不用”的怪象,不仅让公共投入打了水漂,更寒了百姓的心,暴露出“面子工程”与民生需求之间的深刻错位。

根据《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要求,农村公厕应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核心是“用得上、常受益”。然而,吉家庄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说法直白得刺耳:平时关闭厕所,只为“省却日常清理的麻烦”。甚至要求需要使用厕所的记者自行负责后续打扫。这显然与政策精神背道而驰。无论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的“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还是七部门通知强调的“用得上、常受益”,核心都是让公厕真正服务群众,而非成为摆设。

问题症结在于“重建设轻管护”,民生工程偏离了初心。当地将精力更多倾注于“建”,公厕外观光鲜、设施完备,甚至成为乡村建设宣传的亮点;却在“管”上严重缺位,以“省却清理麻烦”为由长期关闭,令村民“看得见、用不上”,将民生工程异化为“政绩展示品”。

更令人忧虑的是“怪素质避责任”的懒政思维。面对质疑,一些村干部竟然将原因推给“村民素质低”,实则是治理懒政的遮羞布。公共服务的本质,是政府通过科学管理满足群众需求,而非将责任推给服务对象。若担心卫生问题,完全可以制定使用规范、安排专人保洁、引入村民共治;若顾虑运维成本,也可探索“村集体经济承担”等可持续模式。但当地选择了最省事的“一锁了之”。

打开农村公厕这把“锁”,钥匙在于转变治理理念。必须牢牢守住“民生工程必须惠民”的底线,将“群众是否能用、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核心标准,确保公厕“用得上、管得好”。更为根本的是,要破除“唯政绩论”的误区。民生工程的价值,不在“看得见的光鲜”,而在“摸得着的实惠”。只有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厕、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日常生活,才能避免“面子工程”反噬公信力。

一把锁,锁住了公厕的使用价值,也敲响了警钟: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虚功。唯有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扛起“为民服务”的责任,才能让每一项公共设施都发挥应有作用,让群众在细节处真切感受到治理的温度。紧闭的厕所大门,关死的却是百姓的心门。农村新公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既“伤财”更“伤心”。

公厕锁住的是门,堵住的却是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