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南昌有啥特产?央视:这十样不带算白来

汉高祖六年设豫章郡,南昌的根就扎在了赣江边。两千多年里,赣江水冲过城砖,冲不淡西汉海昏侯墓里的金箔光泽,那是 2011

汉高祖六年设豫章郡,南昌的根就扎在了赣江边。

两千多年里,赣江水冲过城砖,冲不淡西汉海昏侯墓里的金箔光泽,

那是 2011 年发现的汉代列侯墓,金器堆里藏着当年的烟火气。

滕王阁的木柱换过几茬?

公元 675 年王勃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时,这座楼还立在赣江渡口。

现在的滕王阁是 1989 年重建的,但老南昌人路过时,仍会指着飞檐说:“和书里画的一样。”

1927 年 8 月 1 日的枪声,让这座城多了层钢铁筋骨。

八一起义纪念馆里,当年的步枪还沾着锈,玻璃柜里的军号,吹过的人早已不在,

但号声像刻在了南昌的街巷里。

清晨的瓦罐汤铺子冒起白烟,

米粉在汤里滚两滚,老南昌会说:“这味道,和几十年前一个样。”

今天,跟诸位聊聊南昌的特产……

军山湖大闸蟹

南昌进贤县的“蟹中贵族”,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这湖自古称“日月湖”,元代学者杨仲宏曾留诗:“佳会不常诗似锦,盛延难再螃蟹鲜”,

道尽其千年鲜味史。

如今每至秋深,军山湖蟹便以“大、肥、腥、鲜、甜”五星特征霸屏,

青背如泥釉,白肚似银盘,金爪黄毛威风凛凛,

蟹黄如熔金,蟹膏似凝脂,咬一口鲜甜直窜喉头,连壳都要吮三遍。

当地人“恰蟹”讲究清蒸,大火蒸十分钟,揭盖时蟹香混着姜醋香,馋得人直咽口水。

这蟹不仅肥美,更有“绿、靓、晚”三大优势,

晚熟更鲜,远销日韩,是外地人带回家的“南昌味”,拎上两盒,比啥特产都有面子!

南昌米粉

是江西“十大名小吃”之一,源自南昌,有千年历史。

典故有二:一为五胡乱华时北方移民南迁创制,

二传秦始皇征桂林时为解北兵思乡情,以米磨粉制面。

如今它已成南昌人的日常符号,

80%本地人早餐必配“拌粉+瓦罐汤”,街头巷尾飘着麻油与蒜蓉的香气。

米粉以优质晚米制成,经浸、磨、滤、煮等多道工序,

特点是“洁白细嫩、久炒不碎”。

拌粉最经典:米粉沸水涮热,撒辣椒、花生米、萝卜丁、葱花,浇酱油、香油,筷子一拌,辣中带鲜,爽滑弹牙。

炒粉则配青菜、肉丝,猛火快炒,锅气十足,米粉吸饱了油香却不腻。

这碗粉,是南昌人的“白月光”,也是外地人必带的“南昌味道”,

带回家,一勺辣椒、一把花生,就能复刻出赣江边的烟火气,比任何特产都实在、鲜活。

南昌白糖糕

这枚形似白玉镯的甜点,藏着明清至今的烟火气。

它源自江西优质糯米,经石臼舂粉、揉搓成条,再以“绕三圈”手法塑形,

油炸后裹上糖霜与冻米粉混合物,成就外酥里糯、洁白如雪的口感。

2000年,它先后获评“中国名点”和首届中国美食节金牌奖,

从地方小吃跃升为国家级名片。

老南昌人常说:“白糖糕要趁热吃,烫嘴才香!”

这糕点的魂在“三重天”体验,

刚出锅时油温裹着糖香,咬开酥壳“咔嚓”脆响,内里糯香温润缠绵舌尖。

这枚穿越千年的“玉镯”,以油温为笔、糖霜作诗,在齿颊间写下最古老的赣江情书,

原来真正的乡愁,从不需要浓墨重彩,

一口热乎的白糖糕,便足够勾起所有关于家的记忆。

石头街麻花

是外地人来南昌必带的“老味道手信”。

这麻花始于清咸丰年间,徐氏夫妻在石头街开“品香斋”,

用八斤新鲜蛋黄掺入百斤面粉,经“七成油温文火炸”的古法,

搓出“双龙盘绕”的酥脆小麻花,金黄油亮似太阳,

落口消融甜而不腻,连光绪帝都爱这一口“南昌甜”。

如今这麻花仍是手工搓制,揉面要揉足半个时辰,

搓条时讲究“双螺旋”十八层酥脆结构,炸到“三沉三浮”才出锅。

外地人带它回家,图个“老南昌的烟火气”,

咬一口,酥香能绕舌尖三日,配茶嗑瓜子,比啥网红零食都实在。

更妙的是,它耐存放,常温能存三月不绵软,走亲访友塞一包,比说“南昌欢迎你”还实在。

外地朋友,带它回家,嚼的是麻花香,品的是南昌魂!

安义枇杷

是南昌安义的宝贝,“珠珞枇杷”还拿了国家地理标志。

西汉时司马相如写过它栽在上林苑,宋代戴敏更是说 “摘尽枇杷一树金”。

现在新民乡每年办枇杷节,

本地人挤着参加吃枇杷比赛,熟果一上市就被抢空,送朋友那是 “相当够意思” 的情分。

这果子黄澄澄圆滚滚,皮薄得一撕就开,果肉嫩得像凝脂,咬下去汁水飙出来,

甜里裹点微酸,南昌人说 “味正得很”。

经典吃法是枇杷糖水:去皮去核煮三分钟,加冰糖焖十分钟,冰镇后喝着润肺,比饮料强多了。

茉莉南昌银毫

是刻进老茶客骨子里的“乡愁茶”。

这茶产自江西南昌,条索紧结显毫,冲泡后汤色黄绿透亮,

茉莉香裹着茶香直钻鼻腔,喝一口鲜醇回甘,像把洪州西山的晨雾都含在了嘴里。

明代《茶谱》就记着“洪州西山白露鹤岭茶,号绝品”,

清代《南昌郡志》更说“西山白露鹤岭茶,以紫清香城者为最优”。

老南昌人喝它,讲究“七窨一提”,从采花到窨制,要经九道工序,茶坯含水量得严控在4.0%-4.5%,每次窨制都得守着,通宵不能睡。

如今这茶成了“南昌十大网红特产”,春蕾老字号从清雍正七年传下来,

茶筒里装的是老茶客的念想,也是外地人能带回家的“南昌味道”。

玻璃杯分两次注水,头泡喝鲜灵,二泡品回甘,三泡仍有余香。

生米藠头

是南昌红谷滩区生米镇的宝贝,2010 年拿了农业部地理标志(AGI00423),

还是“中国藠头之乡”的招牌。

东汉时马援南征,士兵闹瘟疫,靠老妪的酸藠头配擂茶治好,

这典故当地老人都能讲两句。

清宫里更有“馋涎只为甜蕌头” 的说法,足见其金贵。

这东西长得像胖蒜,剥掉淡紫老皮,雪白肉球水灵灵的。

最绝是口感,咬下去脆得 “咔嚓” 响,糖醋味的酸中带甜,

咸腌的透着蒜香却不冲,难怪南昌人说 “餐前食六颗,不打郎中过”。

经典腌法特简单:晾透的藠头泡进糖醋 1:1 的卤汁,3 天就能吃,

拍裂了拌小米辣腌 24 小时,配粥能多吃两碗。

带两罐回去,不管配面条还是炒腊肉,一口就尝到南昌的老味道,划算得很。

三江口萝卜腌菜

南昌县三江镇的“黄金名片”,宋代起便是贡品。

乾隆下江南时,因这抹“一寸腌菜一寸金”的清香驻足,

陈守中亲题“秀挹三江”碑刻,至今仍立镇中。

乡亲们捧出腌菜与月饼,暖了兵戈岁月。

这腌菜得用三江镇沙质土种的小萝卜,

经低盐双重发酵、窖藏300天,金黄脆嫩,酸甜适口,直接吃或炒辣子都“绝杀”。

如今它获农产品地理标志,年产量6000吨,出口美国50余家超市,成了游子捎回家的乡愁,

也是外地人“必带”的南昌味道,

一口下去,全是老南昌的烟火气。

鄱阳湖藜蒿

南昌人嘴里的“草宝”,实则是鄱阳湖畔的野性馈赠。

这草,苏轼诗里“蒌蒿满地芦芽短”说的就是它,

朱元璋困鄱阳时,伙头军用腊肉炒藜蒿,香得他连称“胜过山珍海味”,从此藜蒿名动天下。

如今,它不仅是“十大赣菜”之首,还入选过“奥运菜单”,

成了外地人来南昌必带的“鲜”特产。

藜蒿的妙,在脆嫩二字。

茎秆紫红带绿,掐一把能闻见青草香,咬一口脆得“咔嚓”响,清香味直钻鼻腔。

最经典的吃法是藜蒿炒腊肉,腊肉的咸香裹着藜蒿的鲜,炒制时火候要快,

一分钟锁住脆嫩,出锅时金黄油亮,香得人直咽口水。

鄱阳湖银鱼

唐代起便是皇室贡品,都昌老渔民至今传唱着“红眼银鱼”的传说,

春秋时吴王阖闾逼渔民捕鱼献美,科公女儿水花以银簪投湖化鱼,

善良者烹之鲜甜,恶人食之刺喉,这“因果味”比鱼本身更玄乎。

银鱼形如玉簪,通体透亮似碎银,出水即死却愈显珍贵。

渔民深秋乘“双尾燕”船迎风撒网,捕“圆身银鱼”最是肥壮,晒干后如雪白银条。

南昌人最懂吃鲜,银鱼炒蛋只消两把嫩韭、三颗土蛋,热锅快炒便香得勾人;

银鱼羹更绝,泡发后与肉末同煮,勾芡撒葱,汤鲜得能“鲜掉眉毛”。

带一包白糖糕,或拎两只军山湖的蟹。

南昌的味道不在博物馆里,就在你拎着的塑料袋中。

咬一口,吸溜一碗粉,两千年的烟火立刻在你舌尖活过来。

味道比记忆更顽固,街巷里飘着的,都是活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