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5日,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景点雷峰塔突然倒掉了。事后,鲁迅先生写了两篇文章《论雷峰塔倒掉》和《再论雷峰塔倒掉》,认为雷峰塔倒得好。大师笔力老辣,以小见大,嬉笑怒骂之间,狂甩投枪匕首,猛戳旧文化和国民性,令人酣畅淋漓。
雷峰塔倒得好?孙传芳不这么认为。
雷峰塔倒的这一天正是孙传芳入主杭州的日子。这塔建于北宋初年,屹立了近千年,扛过了无数次战火天灾,孙传芳前脚带兵进城,后脚塔就垮了,大家都认为这不是好兆头。
孙传芳没有用无神论武装头脑,他也认为晦气,于是命人在与雷峰塔遥遥相望的保俶塔脚下,修建了关岳庙昭忠祠,想用“武圣”来镇风水,冲晦气。
从后来孙传芳的人生轨迹来看,无论是雷峰塔、还是关岳庙,显然都没有对他的命运施加影响——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传芳在浙奉战争中力挫奉军,一跃而成五省联帅,2年后又在北伐战争的打击下一蹶不振!
如果说湖北是孙传芳发迹的舞台,那么浙江就是孙传芳制霸的舞台。
孙传芳
孙传芳是如何拿下浙江的呢?这得从江浙战争说起。
北洋时代,江浙两省长期对峙。
从派系上讲,江苏和浙江分别是直系和皖系的地盘,从利益上讲,两省为争夺上海一直明争暗斗——上海本属于江苏,却一直被浙江军阀控制。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袁世凯的权术使然。正如讲抗战必谈九・一八一样,讲北洋军阀混战不得不提袁世凯。
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南方革命党掀起二次革命,袁世凯令冯国璋、张勋率兵南下,攻陷了革命党人的大本营南京,之后,冯国璋以江苏督军的身份坐镇南京。
时光飞逝。当袁世凯想过皇帝瘾时,冯国璋并没有捧场,二人遂生嫌隙,多年革命友谊走到了尽头。
民国四年(1915年)11月,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被革命党人陈其美刺杀,袁世凯趁机裁撤了上海镇守使和松江镇守使,新设淞沪护军使镇守这两个地方——在官制上,护军使与督军没有明确的隶属关系。
袁世凯
淞沪在行政上属于江苏管辖,新任淞沪护军使杨善德、淞沪护军副使卢永祥、上海防守司令何丰林都不是冯国璋的人。袁世凯就是想恶心并牵制冯国璋,以防止其尾大不掉。
袁世凯死后,北洋嫡系分裂为皖、直两派,两派的首脑分别是段祺瑞和冯国璋,杨善德、卢永祥、何丰林都投入了段祺瑞麾下,冯国璋还是没有拔出这根心头刺。此后,杨善德升为浙江督军,卢永祥接过了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升为浙江督军后,何丰林又接过了淞沪护军使。
在淞沪问题上,皖系一直独吞上海这块肥肉。
直系对此很不爽,冯国璋去北京当副总统后,推荐铁杆李纯接任江苏督军,李纯一直想夺回淞沪这块肥肉,不过没等付诸行动,他自己就死在为袁世凯服务的路上。
继任江苏督军齐燮元一上台就声称:“上海是我们江苏的一部分,一定要夺回来。”浙江督军卢永祥针锋相对地表示:“上海是浙江的门户,我们一定要保持。”
齐燮元并不是光叫唤不咬人的主,他是真想动手,无奈直系的两位首脑曹锟和吴佩孚不同意,曹锟忙于总统选举,不想节外生枝,吴佩孚既要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又要提防西南各省,于是想把卢永祥收入麾下,为己所用。
卢振河
原来,民国九年(1920年)直皖战争后,皖系一败涂地,只有卢永祥保住了浙江这块地盘,不过此时他陷入了直系三面包围之中,势单力薄。
吴佩孚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恩威并施应该能拉拢卢永祥,他开出的条件是“副座”,也就是让卢永祥去北京当副总统。卢永祥也是老狐狸,一眼看破了这是坑,一口回绝了吴秀才。
卢永祥不仅不给吴佩孚面子,也不给曹锟面子,曹锟贿选总统期间,卢永祥率先通电反对,表示不承认贿选总统,并要与北京政府断绝一切联系。
当是时也,直系如日中天,卢永祥毫不给曹、吴面子,谁给了他勇气?给他勇气的是张作霖和孙中山。
作为直系的手下败将,段祺瑞和张作霖是很不服气的,段祺瑞想东山再起,张作霖想报直奉战争的仇,问鼎中原。此外,广东的孙中山也想出兵北伐,消灭北洋军阀,直系是最强大的军阀,也是孙中山的首要目标。
卢永祥是段祺瑞的人,又被直系包围压制,自然乐于与直系的敌人结盟。于是,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孙中山之子孙科举行了三公子会议,抱团取暖,结成了反直三角同盟。
张作霖
由此,江浙矛盾升级成了直系和反直系的矛盾。放眼全国态势,可以发现,虽然卢永祥被直系三面包围,但直系也处于反直三角同盟的包围之中——张作霖在东北、卢永祥在华东、孙中山在华南。直系无论对哪一方动手,另外两方都不会作壁上观。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上很多大事件发源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量变缓慢堆积质变,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大画卷。
故事还得从福建说起。
福建督军李厚基是皖系的人,他从民国五年(1916年)就坐上了这个位置,但他这个督军当得并不顺心,因为他手下的两员大将,臧致平和王永泉,并不是他的心腹,二人平时不怎么尊敬领导。
民国九年(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倒台,李厚基见势不妙,搭上了直系的路子,脚踩两只船。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奉战争后,李厚基彻底投靠了直系。
李厚基弃皖投直后,在直系的支持下,搞走了臧致平和王永泉。皖系灵魂人物徐树铮与李厚基是表亲,前来做李厚基的思想工作,李厚基竟然见都不见,还说徐树铮一贯兴风作浪,惹不起还躲不起?
徐树铮
徐树铮见李厚基全不念香火之情,决心搞掉他。徐树铮一面用巨款帮助王永泉夺回旧部,一面邀请广东方面出兵(当时皖系已与粤方结盟,孙中山派出了许崇智),里应外合,一举打垮了李厚基。直系当然不肯善罢甘休,曹锟命驻湖北的孙传芳第2师和驻江西的周荫人第12师,组成援闽军,扫平福建。
孙传芳和周荫人(二人是军校同学和拜把子兄弟)在本省都很不得志,这次出来就没想回去,都想搞一块自己的地盘,地盘是军阀的标配,没有地盘成不了大事。二人进入福建后,击败了王永泉。王永泉下野之前,将残余军队交给部下杨化昭,让他到厦门会和臧致平,一起撤往浙江,投奔卢永祥。
在段祺瑞的指示下,卢永祥收留了臧致平和杨化昭,把他们改编为浙江边防军,全军一万多人,驻扎在闽浙皖赣四省毗连的开化、淳安一带。卢永祥凭空增加一万多人马,还摆在敏感地区,让邻居们很不安。
福建的孙传芳也加入了进来,五省一致要求卢永祥解散这支军队,但遭到卢永祥拒绝。
直系早就想对卢永祥动手了,“臧杨入浙事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战借口,毕竟,国内舆论和外国人的态度都得顾及。双方都积极备战,准备大干一场。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1日,孙传芳率先发表了对浙宣战的通电,2天后,齐燮元的军队进攻浙江,战争打响。
卢永祥通电讨伐曹锟,曹锟向齐燮元下达了开战令,接着,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根据盟约,分别通电讨伐曹吴。孙中山声称要“与诸军会师长江、饮马黄河,以定中原”,段祺瑞指责曹锟“不知国家人民为何物,礼义廉耻为何事”,张作霖威胁“将由飞机以问足下之起居,枕戈以待最后之回答”。
与此同时,直系的负责人以及臣服直系的地头蛇们,如冯玉祥、蔡成勋(江西)、王怀庆(热察绥)、张福来(河南)、萧耀南(湖北)、马联甲(安徽)、陆洪涛(甘肃)、王承斌(直隶)、郑士琦(山东)、刘湘(四川)、杨增新(新疆)等,也纷纷通电,支持政府讨伐叛乱。
这样,一场地方战争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大混战,江浙战争只是大棋盘中局部战役,主力决战还得看吴佩孚和张作霖之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这里只聚焦江浙战争。
苏齐方面联合了安徽、江西、福建三路人马,总兵力8万余人;浙卢方面汇合了上海、由闽入浙的部队,总兵力9万余人。此外,双方都争取到了部分海军舰艇参战——当时的海军就像雇佣兵,到处找靠山讨生活。双方也都有飞机参战,都不成规模,心理威慑远大于轰炸威力。
苏齐的战略是兵分两路,齐燮元统帅北路,孙传芳统帅南路,两路进兵,前后夹击。浙卢的战略是北攻齐燮元,南防孙传芳。
北线,双方势均力敌,很快就打成了僵持状态。
9月8日,南线的孙传芳瞅准机会,从福建向浙江发动了进攻。福建和浙江之间有一道天险——仙霞岭。据《东舆纪要》记载: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被称为“东南锁钥”和“八闽咽喉”。此时,驻守仙霞岭的是浙军第二师第四旅炮兵团张国威部。
仙霞岭之战本来应该是一场恶战,不料张国威突然竖起了白旗。原来,张国威是日本士官出身的老牌炮兵团长,混了十几年,一直升不上去,心中颇不满,这次献关投降,是把仙霞岭当作晋见孙传芳的见面礼,搏一搏。孙传芳当即任命张国威为全军炮兵司令,前面开路。
孙传芳兵不血刃进入浙江,卢永祥大为震惊,急调预备兵力去堵截孙传芳。
孙传芳这次来浙江,也没打算回去——他在心理上已经把浙江当成自己的地盘了。
当初,孙传芳和周荫人拿下福建后,一山难容二虎,两人产生了矛盾。孙传芳不想和兄弟撕破脸皮,加之他志向不止于福建一隅,所以他特别想向外扩张。这一次,孙传芳打起仗来特别用心,他告诉士兵们,别想着回福建了,这是背水一战,拿不下浙江就等着饿死。他还特别强调了军纪,严令与民秋毫无犯,以获取浙江人的好感。
面对这样的军队,卢永祥派来的堵截部队显然不是对手,被孙军追着一路猛打。就这样,浙卢的整个南线垮了,孙传芳大军一步一步向省城杭州挺进。
卢振河
此时,坐镇杭州的卢永祥动摇了。他的主力在北线和齐燮元僵持,实在抽不出援军。无奈之下,他决定孤注一掷,把全部力量集中到北线,保住上海,等待张作霖打败吴佩孚之后,支援自己。
9月19日,卢永祥撤离杭州,跑到了上海龙华。临走前,他任命警察厅长夏超代理省长,负责处理善后,并兼任杭州警备司令。第二天,北京来了命令:任命孙传芳为督理浙江军务善后事宜兼闽浙巡阅使。
曹锟和吴佩孚希望尽快结束江浙战争,然后将兵力北调,集中力量对付张作霖,所以给了孙传芳一个大礼包,希望他更加卖力作战。代省长夏超见浙江已无力抵挡孙传芳大军,暗中投靠了孙传芳。9月25日,孙传芳率领大军进入了杭州。
孙传芳没在杭州呆多久,因为此时北方主力大决战已经开始,曹、吴派人敦促孙传芳立即进攻上海,结束东南战事。
当卢永祥和齐燮元在上海周围杀得难分难解之时,孙传芳这支生力军的加入逐渐打破了僵持状态。从10月1日到12日,浙军连战连败,松江、嘉定、青浦相继失守。
卢振河
12日晚上,卢永祥召开团长以上军官会议,讨论作战方略。部下陈乐山认为苦战无益,劝卢永祥急流勇退。陈乐山的第四师建制最完整,说话分量也最重,他这么一说,卢永祥就觉得完了。
臧致平和杨化昭大骂陈乐山,说官兵尚有三万,为何不能再战?但卢永祥明白大势已去,当即通电下野。13日一早,卢永祥带领何丰林、臧致平等登船东渡日本。
卢永祥走后,残余的浙军并没有崩溃,他们公推住在上海公共租借的徐树铮为总司令,继续抵抗。徐树铮指示部队以上海租界为城池,顽强抵抗,以待时局变化。
10月15日,租界担心战火蔓延,工部局派出巡捕软禁了徐树铮,之后又把他搞出了上海。至此,浙军群龙无首,彻底失败。
通过江浙战争,齐燮元拿下了梦寐以求的上海,孙传芳不仅拿下了浙江,还收编了近五个师的浙军,成了东南五省中最有实力的军阀。
齐瑛
江浙战争以浙卢的失败告终,但在北方,吴佩孚率领的直系主力却被张作霖击败了。这意味着,在整个直系与反直系战争中,直系失败了。江浙战争的局部胜利,并不能挽救直系失败的命运。这也意味着,一旦张作霖大军南下,饮马长江,直系在江浙战争的战果即将不保。果然,第二年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卢永祥又杀了回来,搞掉了齐燮元,报了一箭之仇。
面对奉军大军压境,孙传芳领衔东南五省,抱团取暖,在浙奉战争中击败了奉军,一直反推到了徐州。经此一战,孙传芳成立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任总司令,拥兵数十万,正式升级为一线军阀。
内战无胜败荣辱可言,只有城头换来换去的大旗,而代价却是农家子弟尸横遍野,孤儿寡妇嚎嚎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