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胆汤加减治疗突发眩晕
一男32岁,突发眩晕20余天。现病史:3月17日突发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至今大发作二次,现头晕,少寐多梦,二便正常。
舌象:舌淡暗,苔白。
脉象:脉弦。
检查:前庭神经炎,甘油三酯偏高,餐后糖耐量受损。
西医诊断:前庭神经炎。
中医诊断:眩晕、胆郁、痰扰。

立法: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处方:温胆汤加减。
陈皮15g 半夏12g 茯苓15g 甘草10g天麻15g 白术15g 旋覆花15g 生赭石15g枳壳15g 竹茹10g 黄连10g 夜交藤30g
芦根15g 黄芩10g 麦冬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头晕症减,睡眠改善,累时易有晕感,舌淡红,苔白,脉弦稍滑。守前方去天麻、白术、旋覆花、生赭石,加当归15g,川芎10g,合欢花20g,双花15g。10剂,水煎服。
按:眩晕,有真假之别。此案属真眩晕,检查有前庭神经炎,发时视周围景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病人家族平素多食厚味,血脂异常,餐后血糖受损。其饮食不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停滞,蓄积生热,痰热内蕴,胆胃不和,痰热夹风,上扰清窍而发眩晕。治当清热化痰、降气和胃为主。处方以温胆汤加黄连、黄芩清热化痰、清胆和胃。半夏、白术、天麻化痰息风。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气。黄连、芦根还可导心肺之热下行。全方合用有清热化痰、利胆息风、降逆和胃之功,标本并治。《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临床病证中痰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咳之而出的痰、流痰等可见形见物为显性;外无表象、需检查可知的痰性病理产物,而致一些怪病的为隐性。本病可为“无痰不作眩”隐性的一个例证。

2、健脾燥湿、疏化中焦治疗耳源性眩晕
一男45岁,病起突然,眩晕欲仆,天旋地转,耳鸣不止,西医拟诊为耳源性眩晕。虽经处理,半月来仍持杖扶壁而行,胸闷纳呆,察舌苔厚腻,脉濡缓,测血压90/60毫米汞柱。此乃平昔过劳伤气、脾失健运则湿浊弥漫中焦、阻遏清阳。拟予健脾燥湿、疏化中焦、湿浊一开,则清阳自升。
方药:藿香6克,制半夏、苍术各10克,蔻仁2克,陈皮、枳壳各7克,茯苓、杏仁各12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服用3剂。
复诊:药后眩晕稍减,胸膈舒畅,惟胃呆依然,苔化不明显,上焦云雾之湿,已得宣开。中焦粘腻之浊,凝滞难消。侧重辛燥、运中糁下。原方加厚朴5克,六一散15克,生姜3片,服用5剂。
三诊:灰苔化,呈薄白微腻,脉虚软,已能弃杖行走。但神倦头昏、饮食不多,此湿困已解,脾胃气虚,健运之机未复。
方药:党参10克,炒白术、茯苓各12克,甘草1.5克,陈皮、制半夏各7克,砂仁2克,荷叶一方,5剂后诸症除。
按语:本例温浊中阻,清阳蒙蔽。治以芳化燥湿着手,然后以健脾理湿收功,不治其晕而其晕自平。

3、天麻钩藤饮合实脾饮加减治疗高血压、阵发眩晕
一男79岁,主诉:阵发眩晕5天。现病史:既往高血压,腿部有过冻伤,近来眩晕重,走路不稳,两脚凉麻发胀,两小腿浮肿、发紫暗,血压210/100mmHg。
舌象:舌紫,苔薄白。
脉象:脉弦硬。
西医诊断:高血压。
中医诊断:眩晕,肝阳上亢,痰饮互结。
立法:平肝潜阳,活血利水。
处方:天麻钩藤饮合实脾饮加减。牛膝15g 地龙15g 赤芍15g 丹参10g 决明子20g 石决明(先煎)15g 木瓜15g 茯苓20g
泽泻12g 大腹皮15g 杜仲15g 钩藤20g 天麻15g 威灵仙15g 鸡血藤15g 枳实15g
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头眩晕、下肢浮肿明显减轻,走路和下肢凉有改善,舌红暗,苔白而干,脉弦滑。血压156/90mmHg。处方:
牛膝15g 地龙15g 金银花20g 赤芍15g当归15g 天麻15g 钩藤20g 寄生15g决明子20g 石决明(先煎)20g 乳香10g 没药10g茯苓15g 大腹皮15g 木瓜15g 泽泻10g
1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本案系高血压控制不佳所致眩晕。此患者年迈病久,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清窍被扰而致眩晕。其高血压病日久,阴虚阳亢,阴血不能濡养脉道,阳亢充斥日久,已致寸口脉弦硬,久病入络形成血瘀。另外腿部曾受冻伤,寒邪伤及血脉,局部血行不畅,致血瘀水停而呈水肿、紫暗。此患本虚日久,其标实为血瘀阳亢,水饮内停。急则治标,先宜平肝潜阳、活血利水之法。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平肝潜阳,实脾饮加减行气利水,配地龙、赤芍、丹参、威灵仙、鸡血藤活血通络,加泽泻、枳实加强利水破结行气,诸药合用,肝平瘀消水去,眩晕、水肿并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