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点亮日常,让文化浸润生活。11月2日,诗人,外卖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计兵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九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酒城讲坛”开讲,分享《守住内心里的种子》,与在场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存与生活、诗歌与梦想的真诚交流。

王计兵,诗人,外卖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22年因《赶时间的人》走红网络,被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上百家媒体广泛报道。著有诗集《手持人间一束光》《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低处飞行》等。曾获第二届国际微诗大赛金写手、第七届徐志摩微诗大赛三等奖、第五届徐州诗歌节年度诗人奖等奖项。
2022年,一首写外卖员的诗歌《赶时间的人》在互联网上打动无数人,王计兵也因此走进大众视野,被称为“外卖诗人”。“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他的诗歌简单质朴却充满力量,唤起人们关于生存、尊严、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深层共鸣。
讲坛上,他真诚分享了自己那些被文学梦想点燃又灼伤的人生经历:在工地干活时没钱买书,为了“蹭书”看想尽办法却又总看不到完整情节,索性拿起笔自己续写;白天打工,夜里彻夜不眠地写小说,身体和精神同时垮塌,担忧不已的父亲在一怒之下将20万字手稿付之一炬;成家后生活依然艰苦,他和家人居无定所,最困顿时只能靠拾荒维持生计……但即便如此,他内心那颗诗歌的种子,却始终未曾停止萌动。
生活的颠沛流离,让王计兵从最初的小说、散文等,转向了更加“便捷”的诗歌写作,也逐渐养成了记录琐碎日常的习惯,在争分夺秒的赶路间隙,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在报纸、烟盒、废纸箱上,后来有了手机,又用语音记录下零星句子,之后再找时间完成创作。截至目前,他已在这样的奔波中写下6000多首诗。
生活是沉重的,诗歌却是王计兵轻盈的翅膀。他对亲人的眷恋、对他者的关怀、对人生的体悟,都化作了行行诗句,让他写下“我笨拙的爱着这个世界,爱着我爱的人”“我一声一声地喊娘,就像娘用针尖把灯花挑一下,又挑了一下,然后天就亮了!”“生活给我多少风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
走红后,王计兵出版诗集、登上春晚、前往各地参加文学活动,但他却仍习惯抽时间穿上制服、挎上外卖箱,回到那种“让人踏实”的生活。他也始终警惕“外卖诗人”这一标签带来的光环,反复强调“我的社会价值高于我的文学价值”“我希望岁月长流,若干年后,当大家回头再看一看王计兵,发现他一直是一条安静的河流,而不是突然出现的一场露水。”
最后,王计兵说:“生命让我来到这个人间,就是要我来扎根的,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花朵,纵然死亡也只能把我埋得更深,我愿意做生活的一粒种子,持续向下扎根。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离开这个人间,有人指着我的墓碑说,这个人曾经热爱文学,用尽了一生的时光,最终生活让他成了一个好人,这可能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讲座在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分享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观众手捧诗集排起长队,等待签名与合影,这份热情,印证了王计兵的故事与诗句如何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

而这场生动的讲演,正是对本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主题“让诗酒温暖每个人”的完美呼应。正如美酒历经时光沉淀而愈发醇香,诗句穿越生活磨砺而更显珍贵。王计兵让我们看到,诗歌不在远方,它就在我们对生活的坚韧态度里,对世界的执着探索中。我们相信,这份由坚持和热爱生发的温暖,足以抵达并鼓舞每一个在人生路上努力奔跑的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