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霸王、兔头妈妈双双上榜,一句“未销售”岂能掩盖管理失责?

广州市场监管局的抽检通告,再次成为照妖镜。2066批次化妆品,40批次不合格,其中霸王与兔头妈妈这两个知名品牌的身影格外

广州市场监管局的抽检通告,再次成为照妖镜。2066批次化妆品,40批次不合格,其中霸王与兔头妈妈这两个知名品牌的身影格外刺眼。

知名品牌“霸王”旗下的一款黑芝麻柔亮洗发露,在抽检中被发现防腐剂“卡松”(即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与氯化镁及硝酸镁的混合物)含量超标。按规定,该成分含量应不高于0.0015%(w/w),而实际检测结果高达0.0089%(w/w),超标近六倍。

这并非霸王集团的首次失误。早在2022年,宝应县陆生美发沙龙店所售、由霸王公司生产的“尊言洁净香氛洗发乳”(批号:NE06X1,限用日期:20230505)同样因“卡松”成分比例不符合国家标准而被通报。当时检测显示,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含量为0.000850%,甲基异噻唑啉酮为0.00860%,两者比例未达到GB/T 29666-2013标准中规定的2.6:1至3.4:1范围。

屡罚屡犯,只能说明霸王集团内部的品质管控体系出现了系统性的松懈。面对这样的老问题,清扬君不禁要问:所谓的整改,究竟改在了何处?

更令人担忧的是兔头妈妈。其儿童蚕丝润护洗发水菌落总数实测值高达2.4×10⁴CFU/g,超出国家标准48倍。作为主打母婴赛道的品牌,儿童产品的安全底线理应最高,却出现如此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将婴幼儿娇嫩的头皮健康置于何地?当“母爱配方”的宣传遇上冰冷的检测数据,一切承诺都显得苍白而讽刺。

事件曝光后,两家的回应堪称“公关范本”:霸王官方旗舰店客服表示,公司产品经国家化妆品注册备案系统备案和安全性评估,具有普通化妆品备案凭证,产品合法合规,抽检不合格的商品未在店铺内进行销售。兔头妈妈旗舰店客服称,近期报道提及的抽检不合格产品是在2024年4月抽检,且非按压泵洗发水产品,“该批次生产的产品全部未出库,未流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言下之意:在售产品没问题,即便有问题,也没流到您手里,请各位放心。

一个“未在店铺内进行销售”,一个“未流入市场及消费者手中”!这轻飘飘的一句话,试图将企业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然而,这个说法在事实面前难以自洽:广州市2024年度化妆品专项抽检产品信息表(洗发护发和清洁沐浴类)显示,霸王黑芝麻柔亮洗发露是在广州市海珠区东和百货店被抽样的。既然未流入市场,为何会被市场监管部门在流通环节抽检到?企业的出厂检验流程为何没能拦住这些严重不合格的产品?

而兔头妈妈儿童蚕丝润护洗发水是在杭州岛屿星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委托加工企业澳思美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发现的。虽然该批产品可能真的未流入企业,但作为2家高新技术企业却连最基本的微生物控制都未能做好,如何确保其他产品的质量?这是否暴露了其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存在严重漏洞?这种企图将公共质量安全事件,降格为一场无关消费者的“内部失误”,本质上是缺乏对市场和监管最基本的敬畏。

企业的信誉,不是在镁光灯下塑造的完美人设,而是在危机时刻如何坦诚与担当。霸王的回应,恰恰走向了反面——不是开诚布公地交代问题根源、公布整改措施,而是急于“自圆其说”,试图用技术性话术蒙混过关。这种处理方式,非但不能灭火,反而是在消费者信任的余烬上又浇了一盆冷水。

不过,与霸王集团的忽视问题相比,兔头妈妈至少给出了一份看似系统的整改方案:声称将开展专项质检提升,对工厂微生物进行专项整治与监控,系统性识别污染风险并制定预防措施;同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不定期抽检,试图重建质量防线。

然而,文字上的“系统性整改”与现实中的“执行落地”之间,往往隔着一道鸿沟。这套方案能否真正堵住质量管理漏洞,能否从根本上扭转重营销、轻品控的路径依赖,仍需打上一个问号。在一次次信任透支之后,市场要的不是漂亮的整改文书,而是切实的质量行动。毕竟,母婴产品的信任,从来不是靠方案写出来的,而是靠产品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当然,兔头妈妈的问题远不止一次抽检。从被指虚假宣传的“牙医首推”、“销量第一”,到将“奥拉氟”神话为“氟中黄金”却缺乏权威验证,再到对原料来源(是“德国奥拉氟”还是“国产自研”)的前后矛盾,乃至用尚在审查中的“专利”为产品背书……这一系列操作,勾勒出一个热衷于营销噱头、却在产品真实力上含糊其辞的品牌形象。沙利文删除其合作文章并敦促修改误导内容,已是市场给出的明确警告。

争议面前,企业任何“自圆其说”的辩解都是苍白的。市场的信任,源于透明、源于负责、源于对产品品质死磕到底的偏执。化妆品行业的根基是“信任”,这份信任无比脆弱,它经不起流量的透支,更经不起一次次质检黑榜的冲击。

对于霸王,需要回答的是为何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对于兔头妈妈,需要澄清的是光鲜营销话术之下,产品的真实力究竟几何?而对于整个行业,这是一个沉重的警示:当企业把聪明才智过多地用于危机公关的“话术”和营销的“故事”上,而非沉下心来打磨产品、敬畏质量,那么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崩塌可能只在一瞬间。

请别让“自圆其说”,成为压垮品牌信誉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源: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