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保交楼后的新困局!10月新房开工面积再降12%,政策底到了市场底在哪?

当“金九银十”的楼市传统旺季在2025年彻底失约,一场比“保交楼”更深层的变革正在悄然启动。10月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

当“金九银十”的楼市传统旺季在2025年彻底失约,一场比“保交楼”更深层的变革正在悄然启动。10月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9.8%,新房开工面积连续第17个月收缩。然而,冰封的市场之下,一股由政策与资本共同驱动的“国资化”浪潮正席卷而来。万科,这家曾经的行业标杆,在11月初的一纸公告,宣告了房企“混改求生”的终极路径——深圳国资旗下深铁集团与深圳国资运营公司拟共同增资不超过1500亿元,获取万科地产板块近30%股权。这不再是简单的救市,而是一场关乎中国房地产未来格局的“所有制实验”。

一、1500亿国资入局:万科的“染红”与房企的终极归宿

11月5日,万科A发布公告,宣布引入深圳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与原有大股东深铁集团形成“双国资控股”格局。这笔高达1500亿的注资,并非用于扩张,而是专项处理存量项目与“保交付”。根据协议,其中超过60%的资金将用于置换高成本债务与确保已售未交付项目完工。

这绝非一次普通的财务投资。结合9月以来“国家队”频繁出手的迹象——中国信达设立2000亿房企纾困基金、建业地产被河南铁建投全面接管——万科的“染红”标志着政策思路已从“救项目”转向“救主体”,且优先拯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圳市住建局内部人士在11月10日的闭门会议上直言:“不能让万科这样的优等生因流动性问题倒下,其稳定与否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信用锚。”

然而,国资入场并非免费午餐。代价是万科必须全面转向“微利运营”和“公共服务化”。根据增资协议,万科未来三年净利润率将被限制在3%-5%区间,远高于当前行业平均水平,但必须承担更多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的建设任务。这实质上是将房企的盈利模式,从“土地增值”彻底扭转为“代建管理费”。一位参与谈判的投行人士透露:“郁亮团队接受了这个条件,因为别无选择。这已经是软着陆的最佳方案。”

二、政策底与市场底的鸿沟:10月数据背后的真实困境

与国资高调入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下行的市场数据。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发布的10月70城房价数据显示,新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增至76个,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城市达68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认房不认贷”政策,其刺激效应在三个月内基本消散。央行10月金融数据更是佐证了这一点:居民中长期贷款仅增加3480亿元,同比少增近20%。

市场的冰冷,源于信心缺失与人口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百度热搜榜在10月间被“#90后为什么不愿生孩子#”、“#月薪两万买不起房#”等话题长期占据。与此同时,一线城市的政策松绑也显得小心翼翼。以北京为例,9月下旬取消“离婚限购”后,二手房挂牌量在两周内激增18%,但成交量仅微升5%,大量置换需求因“卖一买一”链条断裂而被冻结。链家研究院首席分析师杨现领在11月初的报告中指出:“当前的核心矛盾是,政策试图激活的需求,与居民的收入预期和资产负债表承压能力严重不匹配。”

在此背景下,科技巨头的跨界“抄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华为在10月底以底价竞得东莞松山湖一宗人才住房用地,小米则通过联合体形式在武汉光谷拿下商住地块。与传统房企不同,它们的目的并非房地产开发,而是为其员工住房和产业生态配套。这种“产城融合”的新模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市场的玩法,也进一步挤压了传统房企的生存空间。

三、从开发商到服务商:物业分拆上市的资本阳谋

在母公司寻求国资庇护的同时,万科的子公司们正在资本市场上演一场“金蝉脱壳”。10月28日,万科物业宣布正式启动赴港上市计划,估值高达1200亿港元。这已是年内第三家宣布分拆物业上市的头部房企,此前龙湖智创生活和碧桂园服务均已递交招股书。

物业分拆看似是盘活资产的妙棋,实则是房企在债务重压下不得已的“核心资产变现”。根据万科内部测算,物业板块上市后可募集约200亿港元资金,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支持母公司现金流。然而,这种操作也引发了监管关注。证监会已在11月初窗口指导,要求房企分拆物业上市需承诺募集资金的特定比例(不低于30%)用于“保交付”相关用途。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商业模式的颠覆。当开发业务沦为“代建工”,物业和服务则成为了未来收入的基石。万物云CEO朱保全在11月12日的路演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城市的‘公共服务商’,未来收入将不依赖于新房交付,而是来自城市老旧社区改造、市政服务外包等政府购买服务。”这一定位,与母公司万科的转型方向不谋而合,却也揭示了整个行业的终局——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白银时代的主旋律是“微利”与“服务”。

四、城市更新债券:土地财政的艰难转型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下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也在寻求破局。9月,厦门市率先试点发行首期150亿元“城市更新”专项债券,募集资金明确用于老旧小区改造、市政设施升级而非新增土地征收。截至11月初,已有广州、成都等12个城市跟进,总发行规模突破2000亿元。

与传统的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入”不同,城市更新债券依赖于项目建成后带来的长期税收与运营收益。以厦门湖里区某改造项目为例,债券资金用于加装电梯、提升社区商业配套,预期通过未来10年的商业租金、停车费等现金流来覆盖本息。这种模式对政府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也倒逼财政思维从“经营土地”转向“经营城市”。

然而,转型之路布满荆棘。财政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出让金)同比下滑18.7%。在旧财源萎缩、新财源尚未成熟的青黄不接期,城市更新债券的偿债能力备受市场关注。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在11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健康,将在未来两年面临土地收入持续下降与公共支出刚性增长的双重考验。”

结语:一场没有退路的“软着陆”

万科引入1500亿国资,只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它标志着中国房地产正式告别高杠杆、高周转的狂飙突进,进入一个由政策主导、国资托底、微利运营的“后开发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生存法则,不再是比拼谁能拿到更便宜的钱和更优质的地,而是考验谁能更好地扮演“城市公共服务商”的角色,谁能更高效地完成“保交付”的政治任务。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这意味着“买房暴富”的神话彻底终结,住房将回归其居住属性。对于整个经济而言,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过程注定漫长而痛苦。但正如11月16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言:“阵痛是为了更长久的健康。中国经济的韧性,恰恰体现在这种主动刮骨疗毒的勇气之中。”这场软着陆,没有退路,但也孕育着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