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除了卷浓度,PDRN赛道还有什么解法?

随着球PDRN、脂质体PDRN、超分子PDRN、PDRN纳米微乳等技术相继涌现,涂抹式PDRN的“春天”似乎真的要来了!

随着球PDRN、脂质体PDRN、超分子PDRN、PDRN纳米微乳等技术相继涌现,涂抹式PDRN的“春天”似乎真的要来了!

近期,在上海曙雅生物公开的一项专利中,更是通过引入核酸四面体技术,再度给出解决PDRN透皮吸收的全新方案。

为什么是核酸四面体?

PDRN因其组织修复与再生功能在医美领域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证实,PDRN可通过激活腺苷A2A受体等通路,发挥强大的抗炎、促进细胞增殖、加速组织再生与伤口愈合的生物学效应。

但PDRN分子量范围通常在50至1500kDa之间,这种大分子属性使其几乎不具备主动透皮能力。在临床应用中,PDRN往往依赖于水光针、微针等侵入式手段递送至真皮层,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涂抹式护肤品中的应用。

为解决此问题,行业主流方案聚焦于脂质体、纳米微球、外泌体等包裹技术,但这些技术在包封率、稳定性和递送效率上仍面临挑战。

在此背景下,一种基于“核酸四面体”的新策略进入了视野,同时也是该专利的核心。

核酸四面体是“DNA折纸”技术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它并非一种天然存在的结构,而是通过精妙的序列设计人工构建而成。

首先得合成四条特定的单链DNA,每条链均包含与其他三条链互补的序列区段。当这四条单链DNA在特定缓冲液中相遇时,会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精确地“折叠”并自组装成一个高度有序的三维金字塔结构,即核酸四面体。

这种结构的尺寸可被控制在纳米尺度,通常为10-20nm。

独特的纳米结构带来了高效的跨膜能力、高稳定性。

因为四面体结构具有刚性的“尖角”。研究表明,这种尖锐的几何构型在与细胞膜接触时,能以更佳的入膜角度促进膜的局部形变,从而带来更高效的跨膜能力。

而作为DNA纳米结构,核酸四面体在生物环境中比线性DNA更不易被核酸酶降解,稳定性高。

更值得注意的是,核酸四面体结构内部存在“空腔”,且其表面可被精确修饰。通过静电吸附、序列延伸或共价键合等方式,可以高效负载各种功能分子,如此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有研究,通过核酸四面体负载光甘草定,协助其穿透皮肤屏障,抵达真皮层。

技术拆解

上海曙雅生物的这项专利,则是提出了一种“结构即功能”的思路,直接使用源自三文鱼PDRN序列库的DNA片段,作为构建四面体的“原料”。

研究人员从PDRN序列中筛选并设计了25组不同的ssDNA组合(每组4条),通过自组装构建了25种不同的PDRN-TDN。

构建核酸四面体的序列本身源自PDRN,理论上可能保留其生物学功能。另外,组装成的四面体结构,利用其构象优势可实现高效透皮。

该专利通过一系列实验,筛选并验证了其设计的PDRN-TDN。

结构验证:通过粒径检测,证实所得核酸四面体粒径约为20nm左右,符合其纳米结构的尺寸预期。

功效筛选:在B16F10黑色素细胞模型上,测试了25组PDRN-TDN对黑色素生成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PDRN-TDN15组显示出最优的抑制效果。

透皮验证:在小鼠离体皮肤渗透实验中,Cy5荧光标记的PDRN-TDN15显示出强大的透皮能力,能均匀分布于皮肤并抵达真皮层;而对照组的单链ssDNA则基本被阻挡在毛囊口,无法渗透。

新美学评析

该专利无疑为涂抹式PDRN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原料开发思路,巧妙地将源自PDRN的序列与核酸四面体的递送优势融为一体。

然而,基于现有的实验证据,该专利所得PDRN的功效验证主要集中于抑制黑色素生成的美白活性,而PDRN更被大众熟知的,激活A2A受体以实现修复与再生的核心功效,在专利中并未验证。

这一“功能缺失”的疑点,或许正源于专利核心的DNA自组装设计。

该技术本质上是对PDRN序列的特异性截短与结构重塑,然而在特异性设计的多组单链DNA中,其激活A2A受体的关键序列片段是否被保留呢?其次,就算序列得以保留,这一被“折叠”的DNA片段,是否还能被A2A受体正确识别与结合?这些都仍需后续研究加以验证。

本账号转载的新闻内容,转载至新美学 化妆品科学传播。转载仅为向用户传递多元行业信息、拓宽信息视野,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活动。 转载内容的版权、著作权归原新闻发布方及原作者所有,本账号不主张、不享有相关知识产权权益,亦不代表对内容观点、真实性、准确性的认同或背书。 用户需自行核实内容真伪,因依赖转载内容导致的决策失误、权益受损等损失,本账号不承担法律责任;若内容涉嫌侵权、违法或违背公序良俗,请版权方或权利人及时联系,本账号核实后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