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大多数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对于一件难以解决的事情,一觉醒来,可能会有新的灵感。
科学史上,有些科学发现确实是做梦“梦”出来的。一些科学家自述其所获得的重要科学发现源于梦中得到的启示,自己的工作受到了梦的帮助。
比如,门捷列夫梦见所有的化学元素按一定的规律摆放,醒来后写下并形成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旋转着,醒来后画出草图,勾勒出芳香化合物的苯环结构;德国药理学家洛伊按照梦的提示,设计出证明乙酰胆碱参与神经传递的精巧实验。


专家说
梦的内容复杂多样。大脑受到日常生活杂事、科学思考活动等多种刺激,在这几种力量同时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梦通常表现得荒诞古怪,要想从这样的梦中得到科学的启示,概率非常低。
科学家之所以能从杂乱的梦中获取科学灵感,是因为他们在对科学问题长期思考的基础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内容恰好与所思考的科学问题相符的概率增大了,且被他们及时抓取并清楚地记下来,从而有助于解决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
专门针对科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科学创造中没有人频繁受到梦的启发,经常受到启发者占6%,时有受到启发者占36%,偶有受到启发者占29%,从未受到启发者占29%。所以,任何科学发现都不是绝对的偶然,科学家只有在探索的路上不懈努力,经常认真思考,才会抓住一丝灵感。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睡眠的健康密码》
本书主编: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陆林
本文作者:
夏建霞 胡志安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注意:本文封面图片和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图书质量问题反馈
电话:010-59787234
邮箱:zhiliang@pmph.com
点击本行文字,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