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汽车安全领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2025世界NCAP大会再次选择中国作为主办地并在上海召开。这是2014年以来全球NCAP第二次选择中国作为主办地。很多朋友会有疑问这意味着什么,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小星一整天参会下来个人感受并找到了一些答案这里与大家分享。

中国速度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华丽转身
"中国速度"是小星个人在会场听下来外国嘉宾提到最多的一组词。在汽车安全领域,中汽中心自2006年启动首个车型碰撞试验以来,截至目前累计自购580余款热销车型进行了近2000次碰撞试验,覆盖超过120家汽车企业。这组令人震撼的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安全性能的跨越式发展。在测评规程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五星车型比率从最初的不足40%提升至当前的80%左右,多款车型的安全性能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2025年NCAP年度测试中,18款五星车型中有13款为中国制造。中国汽车产业不仅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安全的产品选择,更通过标准互认、技术共享,推动了全球汽车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奥托立夫CTO Fabien Dumont先生就呼吁整个汽车行业的日新月异改变了我们的行事方法和工作流程。在整个的机构以及产业方面,我们需要足够的灵活,足够快速。我们要有中国速度解决所有的问题。

新能源智能汽车中国引领全球的新名片
中国汽车产业近十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传统燃油车为主转向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占比已达到46.1%。伴随着产业转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NCAP率先将电池安全防护技术纳入评价体系,对电池磕碰、刮底等外部冲击进行完整评价。企业在电池壳体保护研究、结构优化和高强度材料使用方面投入巨大,不仅率先满足新国标安全要求,更开发了更严苛的验证标准。

新一代汽车电池组由于单体体积增大和电芯间隙增大,在排布上呈现出以下优缺点。优点包括简化冷却系统、降低连接复杂性、结构简化和轻量化潜力、以及能量密度提升潜力。缺点则体现在电芯一致性挑战、热管理挑战、结构强度要求以及生产制造难度等方面。当电池体积增大时散热接触面积增大更好的热管理。就像是从小火炉变成了大熔炉必须高效散热成为决定电池安全和寿命的关键因素。中汽研NESTA新能源电安全验证标准就纳入了整车涉水安全、整车底部安全、电池系统纹波抗扰特性、快充工况安全和机械可靠性安全等全方面的验证体系。

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交流窗口
上海成为此次大会举办地具有深刻意义。会议期间,来自全球、澳大利亚、欧洲、中国、东盟、韩国、日本、拉美等各NCAP组织的负责人齐聚上海,共同签署《NCAP2025上海宣言》。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搭建全球汽车安全交流合作的平台。正如中汽中心董事长安铁成所言:"我们愿意以开放的姿态,与全球伙伴共同打造汽车技术发展的新生态。"上海的海纳百川精神,为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专家、企业、监管机构提供了充分交流、深度合作的舞台。

全球标准对齐中国贡献中国智慧
随着中国汽车出口比重越来越大,奇瑞汽车2024年前三季度出口已达93万台,连续22年位居中国出口第一,以及比亚迪第1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巴西工厂下线。中国汽车企业必须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安全标准。在此过程中,中国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全球汽车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中国与各NCAP组织和国际实验室深化交流合作,联合欧洲Green NCAP发布了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核查与互认指南,实现首款车型的中欧碳足迹互认。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加入中欧汽车碳足迹互认研究工作组,不仅安全标准更在绿色可持续方面尝试达成更多全球共识。比如比亚迪就在大会圆桌讨论提到正在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平台并且首款碳足迹认证已在元UP和其海外版ATTO车型上落地,每公里碳排放低至138g。并且通过碳足迹追踪平台去持续与上下游伙伴一起进行优化。

其实不仅是车企出海需要共同标准的碳足迹互认,零部件特别是锂电池也是重中之重。根据欧盟的规定到2027年所有电动汽车必须拥有电池护照。这个护照最初将通过应用程序或驾驶员车门内侧的二维码在欧盟推出。电池护照将追踪整个电池组的二氧化碳足迹和电池中使用的回收材料百分比,并将使用寿命数据与环境成本相关联。其目的是更负责任地采购原材料,提升电池的可持续性和可追溯性。目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厂商的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占据领先位置,电池护照也是必将需要推进的重要一环。

2025世界NCAP大会再次选择中国,标志着国际协会学会对中国速度和中国汽车安全事业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交流平台的重要存在和全球标准对齐关键推进目标的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