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再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个体挣扎与制度困境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创作于1936年夏到1937年夏初的一年间,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在上海的《宇宙风》杂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创作于1936年夏到1937年夏初的一年间,1936年9月至1937年10月在上海的《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第48期连载。后1939年3月由人间书屋发行单行本。

《骆驼祥子》通过一个普通车夫的命运起伏,老舍深刻地揭示了在专制社会结构中,普通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权利如何被系统性剥夺。

祥子初登场时,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农村青年。他身体壮实,“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从踏入北平城的第一天起,他就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梦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这个梦想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微不足道,对祥子来说却意味着人格的独立与尊严的获得。

他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个人品德: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体面、自尊、要强,相信凭借自己的勤劳双手能够创造幸福。这种品质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都应当获得回报,祥子也确实通过三年的省吃俭用,攒够了九十六块钱,买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这一刻的祥子,“手哆嗦得更厉害了”,“几乎要哭出来”。这不仅仅是一笔交易的完成,更是一个自立人格的诞生。他的人生仿佛驶入了快车道,所有的艰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然而,这种个人奋斗的胜利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如此脆弱,仅仅半年后,他的美梦就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

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三次购车努力都遭到了来自社会深层结构的毁灭性打击。第一次,他的车被乱兵抢走,自己也被迫服役;第二次,辛苦攒下的积蓄被孙侦探敲诈一空;第三次,为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不得不卖掉车辆。这三次打击看似偶然,实则蕴含着必然的逻辑。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普通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折射出在那个“强权即真理”的社会里,平民的基本权利可以被任意践踏。那些大兵们“什么都要,什么都抢”,他们的行为不受任何法律约束,而祥子这样的底层民众则完全失去了申诉和维权的渠道。

孙侦探的敲诈更是揭示了司法体系的全面崩溃。一个本该维护正义的侦探,却成了巧取豪夺的恶棍。他对祥子说的那番话:“把你放了像放个屁,把你杀了像抹个臭虫”,道出了在那个权力失序的社会中,底层民众生命的卑微。法律不仅不能保护百姓,反而成为压迫的工具。

第三次失去车辆,则暴露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虎妞难产时,产婆和巫婆的束手无策,反映了医疗资源的匮乏;而为了安葬虎妞不得不卖车,则说明在缺乏基本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意外事件都可能导致一个家庭陷入绝境。

祥子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在专制社会中,民众财产权的虚幻性。表面上,祥子通过合法劳动获得了车辆的所有权,但实际上,这种所有权随时可能被更高的权力所剥夺。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逻辑下,所有私人财产最终都隶属于统治者,民众只是暂时的保管者而非真正的所有者。

这种财产权的不确定性,使得祥子们的奋斗失去了根本意义。无论他们多么努力,积累了多少财富,一旦权力决定征收,或者仅仅是某个权贵一时兴起,他们的所有努力都会付诸东流。二强子的命运同样印证了这一点:他打死妻子后卖车安葬,显示了在生存压力下,所谓财产权是多么不堪一击。

更可怕的是,这种财产权的不确定性已经内化为社会的运行规则。从大兵的明抢到侦探的巧取,从车厂老板的盘剥到官员的压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剥削链条。每个人都在这个链条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强者欺压弱者,而像祥子这样的底层劳动者,则成为这个链条的最末端,承受着所有的压力。

个体挣扎与制度困境

祥子最令人痛心的转变,不是他三次失去车辆的挫折,而是在连续打击下精神的彻底崩溃。从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青年,最终沦落为"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个转变过程令人窒息:他开始抽烟喝酒,逛白房子,甚至为了钱出卖阮明。这些行为在过去的祥子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却成了他日常的生活状态。老舍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堕落过程,没有谴责,只有深切的悲悯。

祥子的异化不仅是个人意志的瓦解,更是社会环境催生的必然结果。在一个努力得不到回报、善良换不来善果的社会里,坚守道德反而成了最不理性的选择。祥子的堕落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策略的调整——既然无法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幸福,那就选择随波逐流。

祥子的个人悲剧背后,是整个社会的系统性失败。在一个法治缺失、权利真空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祥子。曹先生的遭遇说明,即使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也难以在动荡社会中保全自己;小福子的命运则表明,女性在这样的社会中处境更为悲惨。

老舍通过祥子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在没有法治保障的社会里,个人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祥子不是不努力,不是没有能力,但他所有的优点——勤劳、节俭、正直——在扭曲的社会结构面前都失去了意义。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是个人的品格决定命运,还是社会环境塑造命运?

小马祖父的感叹道出了真相:“干苦活儿的主儿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这句话揭示了在缺乏集体保障的情况下,个体奋斗的局限性。当一个社会不能为它的成员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时,个人的成功往往只是偶然,而失败却是必然。

祥子的经历提醒我们:个人的奋斗需要制度的保障,梦想的实现需要社会的支持。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让每个勤劳的人都能看到希望,让每份合法的财产都能得到保护,让每次正当的努力都能获得回报。这需要健全的法治环境,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需要公平的竞争机制。只有当这些条件具备时,祥子式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骆驼祥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特定时代的写照,更是超越时空的人性寓言。祥子的形象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是因为他代表了每个普通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代表了人性在压力下的考验。

在老舍的笔下,祥子既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悲剧既是个人的命运,也是社会的病症。通过这个形象,老舍完成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