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四首诗,写尽夏日午睡美学: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又得幽窗午梦凉

午窗夏日影悠悠,一觉清眠万事休。盛夏炎暑,最快恢复精力的方式,莫过于一榻凉风午睡。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午睡就像成年人的布

午窗夏日影悠悠,一觉清眠万事休。

盛夏炎暑,最快恢复精力的方式,莫过于一榻凉风午睡。

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午睡就像成年人的布洛芬。一梦一醒,多少难解的心结都能有所治愈,时光慢下来,心灵静下来,又是一个美好的夏日午后。

听听绿荫深处的蝉鸣,吹吹窗帘舞动的微风,再来一块沉李浮瓜雪糕甜,冰爽全身,活力满满。

古人也爱极了午睡酣眠,但他们从不将笔触局限在入睡时刻,而是在一梦一醒中,传递人生风情与滋味。

1.梦隔山水,最哀婉的午睡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宋・王安石《午枕》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古人的午梦常常被鸟啼多打断,王安石亦然。

这本是一个惬意的午后,一枕花前安然入睡。竹席凉如水,睡意朦胧中,仿佛凉意如波纹流动。待到醒来,婆娑花影已爬上帘钩,斑驳阳光又向西移了大半。

睡眼惺忪中,只见鸟儿不断窥望着我,并不时婉转啼鸣有意把我从悠悠午梦中唤醒。举目望去,帘外青山隐隐,绿水迢迢,阻断了美梦,不知勾起几多愁。

从梦中回到现实世界,王荆公心中充满哀愁与怅惘。不知梦到了什么,许是“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就不想回到宦海沉浮的现实生活里。

这份不情不愿,可以从日“催”、鸟“窥”、山水相“隔”这几个精准的炼字传达出来。

“日催红影上帘钩”,午睡醒来的光影美学,暗藏着时光飞逝之感,像极了《水浒传》里“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

当阳光偏西,花影入帘,或许大半个午后就匆匆而过。悠扬梦转瞬即逝,宛转愁无声蔓延在山水重叠里。

这种从梦境回归现实的落差感与割裂感,本由鸟啼带来,却最终定格在“隔水山供宛转愁”的以景结情里,仿佛被青山绿水阻断。

或许,这山水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无数问题堆积,似山连着山水连着水,没有尽头。

2.醒后沧浪,最安逸的午睡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当初魏文帝大笔一挥,湖北安陆就有了这座车盖亭。

北宋诗人蔡确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备受赏识,平步青云,直至位居宰相高位。

但世事本就祸福相依,高太后垂帘听政后,保守派东山再起,蔡确屡遭弹劾,先后被贬陈州与安州(湖北安陆)。

此诗便作于蔡确贬谪安州期间,通过一场亭下午睡,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这一日诗人登临车盖亭访古探幽,消夏避暑,不知不觉就都到了中午。

他在山亭之下,以一纸屏风为嶂,闲枕方石,静卧竹床,漫卷诗书。当困意来袭,即香梦沉酣,任由手中诗书散落一地。

醒后他情不自禁地莞尔一笑,忽听一阵阵渔歌笛声在浩渺开阔的沧浪上不断回荡。

纸屏、石枕、竹床本就是令人舒爽的消夏场景,再来一句“手倦抛书午梦长”,将诗人亭下纳凉的闲散、松弛与惬意体现到极致。

这种意境,像极了陆游午睡时的“帐底香云凝未散,手中书卷堕无声”,仿佛把世间所有喧嚣与烦恼给抛掷。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明显化用了屈原《楚辞·渔父》里的典故,“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时蔡确仕途受阻,渴望的是从容归去,将前半生的富贵荣辱放下,从流飘荡在烟水沧浪之中。

可人生总是事与愿违,因为同题的十首诗被小人诽谤影射高太后,蔡确卷入“车盖亭诗案”中,最终流放岭南而死于贬所中。

沧浪午梦,终成绝响。

3.清风翻书,最清雅的午睡

数丛修竹拥斋居,兴味翛然乐有余。

午枕睡酣窗寂寂,清风来去自翻书。

—宋・刘子翚《题王岩起乐斋三首・其一》

宋代理学家刘子翚乃朱熹的启蒙老师,被钱钟书誉为“诗人里的一位道学家”。

他笔下的自然万物,总是清新又多情。“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知惊艳了多少人。

而他笔下午睡时的清风,依然是清景无限,清欢无数。此诗是他写给友人王岩起书斋的赞美诗,同时流露着对友人淡泊心性与高洁品质的欣赏之情。

数丛修竹掩映在书斋之外,在这里无拘无束的读书多么令人兴味盎然,余味无穷。

困了便一枕午窗浓睡,窗内窗外一派寂静安然。只有缕缕清风,忙着来来去去,自顾自地翻阅残书。

此书斋有茂林修竹,有午窗寂寂,适合消夏,也适合读书。从居住环境上,就体现了主人的高雅追求。

“翛然”,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意为无拘无束的超脱状态,此处多是对友人读书境界与逍遥精神的赞美。

古人读书讲究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此处“乐有余”,一语双关,既是珍惜时间读书的写照,又是读书乐趣无穷的注脚。

当然最传神的还是这句“午枕睡酣窗寂寂,清风来去自翻书”,将本来寻常的夏日午睡与清风翻书这一多情意象连接在一起,捕捉到诗意,传达出闲适。

虽然书斋的主人公在午睡安眠,可来去翻书的清风何尝不是友人平日热爱读书的写照,还有诗人静观读书的象征。

后来清风翻书的美学意象,被徐骏化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读来趣味满满。

4.卧听雨落,最从容的午睡

老年乐事莫如闲,午睡醒来梦已阑。

枕上欠伸犹懒起,更听檐外雨珊珊。

—宋·楼钥《午睡听雨》

宋代文人的午睡美学里,怎能少了卧听雨眠呢。

当初杨万里就是在“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中,醒后捕捉到“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的灵动瞬间。

而南宋理学家楼钥更是将午睡醒来听雨的散漫慵懒,书写得出神入化。人生暮年最开怀的事情莫过于安闲,午睡醒来美梦渐渐散去,一派闲适。

诗人不想起床,伸了伸懒腰,继续享受这份午后慵懒。窗外雨声淅淅沥沥,轻轻敲打在屋檐下,就这样卧听声声雨落。

楼钥的午睡听雨是自然景观导致,俏皮的杨万里午睡醒来,还主动炮制这份落雨浪漫,“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午梦醒来,除了可以听雨,还可以如费墨娟听心经,“午枕梦回凉似水,卧听鹦鹉诵心经”;如谢五娘听蝉声,“香销梦断人无那,听得新蝉第一声。”

你看,古人的午睡时光如此丰富多彩,又别具风情。不管多么日常化的生活,都能被他们捕捉出诗意,思考出人生,为后世留下精神瑰宝。

愿这个夏天,朋友们也能:半床花影,一枕松风,又得幽窗午梦凉。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