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快被我女儿气死了!上体育课没把羽绒服穿上,在操场上冻了快1小时。”
刷到一位妈妈发帖吐槽闺女:太守规矩的孩子,有时候蠢得让人心疼。
妈妈放学接闺女,看到女儿就穿了个单薄的班服,全身冻得直发抖。
妈妈学校外面站了10分钟,都冻得够呛。
妈妈气急了,问闺女为什么不穿羽绒服?
闺女小声地说:“老师喊大家快点,我怕穿上羽绒服就慢了,怕老师说我。”
妈妈看着闺女,既生气又心疼,回家的路上骂了一路,甚至气得说想揍闺女一顿,让她长点记性。
回家后,妈妈又和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也跟着骂闺女,甚至还说要找老师吵一架。
太守规矩的孩子,有时候蠢得让人心疼我不太理解的是,看到孩子这样,为啥第一反应是揍孩子,或者是生气?
甚至还说要去找老师吵架,站在小孩子的角度,真的天都要塌了!

会给孩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更怯懦。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和认可。
而且,冻一会儿不是多严重的的事,回家暖和暖和就好了。
女儿受了委屈,妈妈想的是,教训她、让她长记性。
可是,就是因为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觉得自己不配。
妈妈生气的是:因为闺女害怕老师,而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和安危放在第一位,觉得闺女傻乎乎的?
那妈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为啥孩子这么怕老师?
应该引导孩子,多以自己的感受为主。
我觉得,这位妈妈和爸爸很爱孩子,但你们的爱很别扭。
受了委屈的孩子,回家是想要寻求安慰的。
如果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孩子便会更害怕,以后更会战战兢兢。
因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我摔跤,我妈第一时间是骂我笨,导致我后面摔跤都不敢和家里讲。
现在长大了,受委屈更是不敢和家里说,怕被说笨。
为什么太守规矩的孩子,有时候蠢得让人心疼?
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地•德韦克提出,太守规矩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因为他们的思维活力被过早地封印了,总是害怕出错,害怕尝试,害怕被责备。
《请回答1988》里这样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他们只是习惯了自己消化一切。
连你也在欺负孩子最残忍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连你也在欺负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
说真的,小时候怕老师,长大怕领导的人,基本上就是父母出了问题。
因为人最早接触被引导的上位者姿态,就是父母,然后是老师,最后是领导。
早期关系出了问题,会很容易让孩子不敢表达自我,一跟老师、领导说话就紧张。
很多父母只会塑造权威,不会教育孩子对抗权威。
比如:在家要乖、要听话;在学校要听话。
跟老师说,我家孩子做错了,您就随便打骂。
像这种情况教育出来的孩子,小时候怕老师,长大了怕领导。
让孩子守规矩没有错,但如果规矩严格到让孩子害怕表达真实感受,害怕做一点调整和选择,那规矩就变成了一种压抑。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懂得规矩,但又不被规矩所束缚的孩子。
有家里,你可以告诉孩子,“守规矩很重要,但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告诉我,咱们一起解决。”
当孩子感受父母愿意尊重、愿意倾听他们的感受时,才会更愿意自觉地遵守规矩,而不是因为害怕而选择顺从。
我们不是要否定规矩,而是要帮助孩子拥有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勇气,规矩也可以更有人情味一些。
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学会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情绪才不会被压制和隐藏,思想才会慢慢独立。
面对不合理规矩,试着勇敢说“不”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件事:
我家儿子上小学,放学需要坐校车回家。
校车停在学校里面,但是每天都要绕过一段较远的路,才能到达校车依靠点,费时费力。
原本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往依靠点的路,被阻断了,在这条路上有一个小铁门上着锁,孩子们无法通过,每次只能绕道而行。
我儿子和他几个同学,好几次就从铁门下面钻过去,走捷径。
结果,被学校领导抓住了。
还有,学校老师询问原因时,我儿子就说:坐校车绕路太远了,时间来不及,这条路很方便。
最后,学校就改变了原有的规则。在孩子们早晚坐校车的时间段,不锁小铁门,极大地方便了坐校车学生上下车。
这位妈妈对儿子说:你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学校不合理规则,为大家做了件好事。
是啊,面对不合理的规矩,也需要试着勇敢说“不”,规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应该让不合理的规矩变成了束缚的枷锁。

写在最后
当然了,我们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改变一些东西。
真正的自由,不是无视规矩,而是有能力去选择和质疑。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分辨能力,他们才会明白规矩是为了更好地和别人相处、更好地保护自己。
而不是单纯地害怕权威,或害怕被批评。
咱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孩子守规矩,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思考规矩背后的原因。
让孩子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成为一个既有勇气又有分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