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渡江战役有多凶险?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胡琏已经疯狂扩军15万

三大战役结束后,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解放军兵力增长到400万,国民党兵力则减少到200万左右,不过依然占领着新疆

三大战役结束后,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解放军兵力增长到400万,国民党兵力则减少到200万左右,不过依然占领着新疆到台湾的广阔地区。

为了彻底瓦解国民党的统治根基,打消蒋介石划江而治的野心,解放军适时发起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蒋介石精心打造的千里长江防线,为解放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渡江战役的发起时间其实很精妙,如果再晚一点的话,那么形势可能会不利于解放军,因为蒋介石正在憋大招,他手下的一些将领正在疯狂扩军。

就比如胡琏,他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扩军15万,如果多给他点时间,这些兵力得到训练和换装,就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到那时就不好对付了,搞不好形势要逆转。

好在毛主席高瞻远瞩,在和谈结束时马上发起渡江战役,击败了还未准备好的国民党军。

毛主席曾说,“抗战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这一结论是基于对敌人的充分了解,可以说是非常 精准的预判。

毛主席的英明决策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嫡系主力损失殆尽,别说主动发起进攻了,就是组织防御都显得力不从心。

这时候,解放军打算乘胜追击,尤其是粟裕实现了对毛主席的承诺,将国民党主力全歼于淮河以北,国民党失去淮河防线后,就失去了重要的缓冲区,长江防线就很难守得住了。

这个时候,蒋介石的压力可以说相当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四面楚歌,国民党内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

1949年1月,蒋介石宣布下野,同时发表求和声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之后,开始组织和谈。

然而,无论是蒋介石也好,还是李宗仁也罢,他们的目的都是想阻止解放军渡江作战,跟我党来一个划江而治,将统一的国家变成“南北朝”。

尤其是蒋介石,对失败感到很不甘心,便打算用和谈当幌子,跟我党来一个缓兵计,以此来赢得喘息时间,在外交和军事上进行准备,首先取得美国人的支持,其次扩充军队,预计征兵350万到500万人,然后卷土重来,打到长江以北,与解放军进行决战。

对于蒋介石的小心思,毛主席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严正指出,如果南京政府愿意和谈,就应该接受八项条件,否则和谈就是骗局。

虽然知道蒋介石是在拖延时间,但为了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毛主席又不得不接受和谈,不然无法彻底揭露国民党的阴谋,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

因为这一缘故,在决定渡江战役的发起时间时,毛主席前后做了几次调整。

最开始,毛主席打算将时间定在4月15日,那时和谈还没开始,他主要考虑的是军队调动和物资准备等因素。

4月初,国民党派遣代表团到北平谈判,毛主席便将时间推迟一个星期至4月22日。

然而,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却遭到了前线指挥员的反对,因为解放军已经陈兵长江,枕戈待旦,随时准备打过长江去,此时士气正旺,却突然被叫停,将士们很不理解。

当时,总前委领导人粟裕也提出,如果将时间推迟到4月下旬,那么梅雨季就来了,桃花汛将导致江水暴涨,继而引发三大问题:

第一,船只在江中难以航行,运输效率降低,风险却大大提高;

第二,雨季将导致道路变得泥泞,解放军过江之后难以保持机动性,战斗力也将打折扣;

第三,集结于长江边的解放军多达百万人,原本粮草和物资补给就出现困难了,现在再将作战时间推迟,后勤危机将进一步加剧。

邓小平也有类似的担忧:

我百万大军拥挤于江边,粮食、柴草供应极为困难。若渡江时间过久推迟,部队必须后撤以就近解决削弱我军态势

但是,毛主席也有自己的考虑,他一直主张军事要服从政治,也在努力寻找政治和军事上的平衡。

推迟作战时间,是为了等待国民党主和派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毛主席当然知道蒋介石肯定不会签字,但又不能不等,如果不等就渡江作战,那么在政治上对我军将不利;等到蒋介石拒绝签字再渡江作战,我军也只是损失了七天时间,其他并无太大损失。

因此,毛主席下达指示,渡江作战的时间就在4月下旬,前线部队必须做好准备。

果不其然,4月20日签字截止日期这天,在蒋介石操控下,国民党和谈代表拒绝签字,解放军在当晚就发起了渡江战役,事实证明这个时间不算晚,解放军迅速摧毁长江防线,只花了42天就取得作战胜利,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

蒋介石的挣扎

三大战役刚结束,解放军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渡江作战,蒋介石虽然抛出假和谈,但他并不打算坐以待毙。

为了阻止解放军渡江,蒋介石四处调兵遣将,构造了一条长达1800公里的长江防线,在宜昌到上海地段上布防,为此他调集了白崇禧集团25万大军及汤恩伯集团45万大军,另外集中了海军舰艇120余艘、空军飞机280多架,分别停靠在武汉、南京、上海等地。

当然了,蒋介石也知道,长江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实则漏洞百出,因为国民党军大多是从长江以北战败南逃的溃兵,战斗力差、士气低沉,根本无法阻止解放军。

那么,蒋介石如何阻止解放军呢?

早在三大战役结束之初,蒋介石就开始盘算着组建新的嫡系部队,为了争取时间,他从1949年元旦开始抛出和谈,到和谈结束,足足有4个多月时间。

趁着和谈进行的间隙,蒋介石将“陆军训练处”改为“编练司令部”,负责招募、训练新兵,并执行作战计划。

为了招募兵力,蒋介石一口气成立了14个编练司令部,遍及江南、西南各省。

蒋介石认为,如果能迅速扩充兵力,那么将在长江防线之后构造出第二防线,如此便能大大加强防御能力,划江而治甚至发起反攻都不是幻想。

为了迅速获得兵源,蒋介石采取了非常手段,除了收收拢溃兵和常规招兵之外,各编练司令部还大肆拉壮丁,强迫青壮年入伍。

而编练司令部的司令,则大多是蒋介石的心腹将领,比如胡琏、黄杰、宋希濂、孙元良、何绍周和李品仙等人,他们的部队都被解放军消灭,急需东山再起。

别看这些人都是败军之将,却都是国民党军的精英,为了一雪前耻,他们憋足了干劲。

胡琏是不得不说的一个人物,他军事才能出众,打仗十分狡猾,毛主席、粟裕对他的评价都很高。

淮海战役时,胡琏是黄维的副司令,黄维兵团被围时,他只身空降双堆集,虽然没能转败为胜,但他勇气可嘉,证明了他对蒋介石的忠心。

胡琏从双堆集逃走后,杨勇觉得很可惜,说宁愿俘虏一个胡琏,也不愿俘虏十个黄维。

胡琏见到蒋介石后,蒋介石并未责怪,而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让其担任第二编练司令部司令,驻扎到江西南城,负责收拢12兵团溃兵及招募新兵。

胡琏此前一直在争取12兵团司令之职,现在机会来了,他当然不会放过,上任后马上奔赴江西上饶,很快就收拢了18军2000余人。

18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也是12兵团的核心,它被解放军歼灭之后,胡琏一直很心痛。

以这2000余溃兵为基础,胡琏开始了扩军计划,他首先取得江西省主席方天的支持,方天与他的私交很好,是18军前任军长,当时还兼任着江西绥靖公署主任,手握5万大军,是地方实力派。

在方天的支持下,胡琏在江西到处抓壮丁,很快就重建了18军,之后又陆续重建了第十军、第十九军、第六十七军。

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打响前,胡琏足足有了15万人马,所部也恢复了12兵团番号。

与胡琏情况类似的还有宋希濂,他在湖北也通过抓壮丁组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部队,并且他的部队战斗力不俗。

为了给这些新编配备武器,蒋介石可谓煞费苦心,一方面将库存军火拿出来,通过飞机和船舰进行调配;另一方面争取美国军事援助,打算再打造一些美械部队。

当然了,这些武器在获取、分配和运输上都存在困难,就比如胡琏,他重建了12兵团之后,部队最缺的就是武器,起初他让陈诚从台湾给他运,但陈诚拒绝了,无奈之下他只得找蒋介石,这才调来十几架飞机,从福建运了一批武器到江西,勉强让每名士兵手上都有枪。

胡琏的案例告诉我们,蒋介石虽然战败了,但保持了很高的征兵效率,如果再多给他点时间,势必会打造出百万精锐大军,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了,蒋介石的愿望最终落空,因为渡江战役打乱了他的部署。

渡江战役迟一步的后果

国民党方面刚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解放军就迅速出动,百万雄师过大江,如秋风扫落叶般将国民党长江防线击溃,汤恩伯和白崇禧在遭遇巨大损失后败退。

这时候,长江以南的各练编司令手上还有不少兵力,原本它们将阻止解放军继续南进,结果大多成了逃兵。

比如宋希濂,连续战败于荆门、宜昌,最后不得不往四川撤退,结果还被包了饺子,在川康边境沙坪被俘。

同样逃走的还有胡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二野进入江西后,他就直接选择撤退,一路撤到了广东。

为什么胡琏、宋希濂等人如此狼狈?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还没准备好。

就拿宋希濂来说,由于他手下都是壮丁,缺乏武器弹药,士气也不高,导致战斗力很差,虽然他机关算尽,与解放军斗智斗勇,最终还是难逃失败。

胡琏也是一样,二野部队进入江西时,他正带着部队在紧锣密鼓地训练,面临着“被服匮乏、弹药短缺、新兵未经训练、随时可能逃散”的困境,除了逃走别无他法。

刘邓其实意识到胡琏的危险性,所以在拿下南昌之后,就立马挥师南下,打算在赣南与胡琏进行决战,但胡琏十分狡猾,带着部队火速撤退,半路上兵力损失不少,他便在广东梅州、潮州一带又抓了9万壮丁,解放军进入广东后,他再次开溜,用轮船将部队拉去了台湾。

别看胡琏的12兵团在渡江战役中没起到作用,但在金门战役中却露出了獠牙,当时他的部队已经完成换装和训练,战斗力还是不俗的,最终导致9000解放军喋血古宁头。

所以,渡江战役再晚一点,那么胡琏、宋希濂之流,将会有更多时间做准备,如果蒋介石真打造出了百万精锐部队,将会对解放军造成巨大困扰,到那时结果如何,就难以想象了。

回头再说毛主席关于“解放战争拖不得”的论断,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具体到渡江战役,作战时间的选择拿捏得很好,既给了国民党时间,又没有让蒋介石的阴谋得逞。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其实不是什么秘密,毛主席知道,苏联人也知道,当时苏联就不同意解放军渡过长江,一是忌惮蒋介石的实力,认为解放军不一定有胜算;二是担心美国趁机介入,要求解放军止步于长江以北。

但是,毛主席很清楚,此时不过长江,以后想过就难了,所以他排除万难,坚持在和谈结束时发起渡江作战。

出于政治考量,渡江作战可以适当延迟,但不能拖太久,解放军每拖一步,国民党就进一步,真让蒋介石练完成扩军计划,那问题就严重了。

蒋介石其实也没想到,他刚拒绝签字,解放军就立马渡江了,原本他还打算通过美国施压、组织反对势力的办法温和地解决问题,以争取更多时间,结果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他苦心招募了百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