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虎牢关前那场恶战,至今读来仍让人手心冒汗——吕布骑着赤兔马,方天画戟舞得风雨不透,先速杀方悦,再一戟挑杀穆顺,又十几回合砍伤武安国,十八路诸侯帐下竟无一人敢应声。
公孙瓒见此情景,忍不住提槊拍马出战,可他那点本事哪里是吕布对手?没几个回合就浑身是汗,拨马就往回逃。

赤兔马速度奇快,吕布眼看就要追上,画戟将刺,若不是张飞突然大喝 “三姓家奴休走”,挺矛冲上去,公孙瓒这条命怕是真要丢在当场。
若当时张飞在打瞌睡没出手,在场的诸侯将领中,还有谁敢出手救场?结局会是如何?

最先可能出手的,必然是公孙瓒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严纲。原著里严纲武艺不明(慌乱中被麹义斩杀),但从界桥之战的情节能看出,他是公孙瓒最信任的部将,当时公孙瓒让严纲统领精锐 “白马义从”,可见其地位。这样一位跟着公孙瓒出生入死的将领,见主公被吕布追杀,就算知道自己打不过,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只是严纲的武力实在有限。吕布连武安国都能十几回合砍伤,严纲的本事未必比武安国强。他若冲上去,大概率撑不过三五回合,说不定还会被吕布一并斩杀。但对公孙瓒来说,哪怕只有这三五回合,也足够他逃到诸侯阵中——毕竟诸侯帐下还有不少士兵,吕布再勇,也不敢孤身冲进诸侯大军里。
严纲的作用,更像是 “以命换时间”,这份护主的忠心,让他成了最先可能出手的人。

张飞没上,那么会站出来的,大概率是关羽。要知道,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就站在公孙瓒身后,公孙瓒对刘备有恩——早年刘备落魄时,是公孙瓒举荐他做了平原相,这份情谊刘备记在心里,关羽更是重情重义之人。眼看恩人要被吕布杀死,张飞没动,关羽绝不会袖手旁观。

而且关羽有底气。此前华雄在阵前逞凶,俞涉、潘凤接连被杀,是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他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刀法刚猛,对付吕布或许赢不了,但拦四五十个回合绝对没问题。
只要关羽拍马舞刀冲上去,喊一声 “吕贼休伤我恩公”,吕布必然要回身应对,公孙瓒就能趁机脱险。

曹操帐下的夏侯惇,是极可能出手的人。这人天生一副暴脾气,眼里容不得半点欺负人的事。当时曹操对讨伐董卓的联盟还算上心,华雄被杀后,曹操还特意为关羽庆功,可见他不想让联盟被吕布压得抬不起头。

夏侯惇的武力也够格。原著里他后来跟吕布正面交手,打了数回合,若不是后方被偷袭,也未必会退。徐州那会儿,他甚至带兵与吕布混战了大半天。他用的长枪虽不如吕布的方天画戟灵活,但胜在勇猛,拼劲十足。而且夏侯惇从不管什么 “该不该上”,只要他觉得该出手,就算曹操没下令,也会提着枪冲上去。
他若出手,不用跟吕布死拼,只要缠住片刻,公孙瓒就能跑回阵中,毕竟夏侯惇身后还有曹操的部众,吕布也不敢跟他死磕到底。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人——当时仍在袁绍麾下的赵云。原著里赵云早年曾投靠袁绍,但他看不惯袁绍的野心,一直没得到重用。虎牢关之战时,袁绍作为盟主,麾下兵马必然有不少在场,赵云说不定就在其中,只是还没机会崭露头角。

赵云的性格本就正直,见吕布追杀诸侯,大概率不会坐视不管。而且他后来跟公孙瓒也有交集——界桥之战时,赵云曾救下公孙瓒,可见两人颇有缘分。或许在虎牢关时,赵云就已留意到公孙瓒是个不错的诸侯,只是碍于自己还是袁绍属下,不好明目张胆出头。
但真到公孙瓒生死关头,一身正气的赵云大概率会出马。以赵云后来能跟文丑大战六十回合的实力,与吕布周旋十几个回合不成问题,等公孙瓒脱险,他再找机会退回袁绍阵中,拂去功与名。

最后一位可能出手的,是刚被华雄击败的孙坚。原著里孙坚此前跟华雄交手,不仅输了仗,还丢了粮草,心里正憋着一股火。他本是江东猛虎,向来好强,哪能容忍自己在联盟里一直抬不起头?眼看吕布追杀公孙瓒,孙坚说不定会觉得这是个找回颜面的机会——只要能拦住吕布,就算赢不了,也能证明自己比其他诸侯强。

孙坚的武力也确实有底气。他早年曾斩杀过黄巾贼首领赵弘,后来跟刘表手下黄祖交手也不落下风。慌乱中与华雄也有过短暂交手。虽然比吕布差远了,但撑三四十回合还是没问题。
而且孙坚手下有程普、黄盖、韩当这些猛将,他若出手,身后部将说不定会跟着冲锋,就算打不过吕布,也能靠着人多把吕布逼退。对孙坚来说,这既是救公孙瓒,也是给自己挣回被华雄丢掉的面子,一举两得。

这么看来,虎牢关那时候,就算张飞没出手,公孙瓒也未必会死。
严纲会用命护主,关羽会为恩公出头,夏侯惇会凭血性冲锋,赵云可能因缘援手,孙坚想借机会找颜面。只是这几人的结局未必好 —— 严纲大概率战死,夏侯惇、孙坚撑不了太久,关羽、赵云或许能全身而退。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你认为除了张飞及上述提及的人外,当时在场还有谁敢出头呢?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