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3188字 | 8分钟阅读
作者:小明 | 编辑:萧炎
边界感小站寄语:“边界,不是墙,是给自由留的缝”
欢迎您的阅读...
山东一选调生被指在评论区骚扰女性,这个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体制内外边界感的讨论。当我们看到体制内人员在公共平台上的不当言论,不禁反思:当体制内外的边界被模糊,信任又该如何建立?这个秋天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
开篇:秋日咖啡馆的意外发现秋日的威海,海风带着一丝凉意,街道两旁的银杏叶开始泛黄,仿佛预示着某种转变。我坐在咖啡馆的窗边,看着手机屏幕上”威海市委组织部已介入调查”的新闻,手指不自觉地颤抖。那个在评论区留下”寻找22岁以下山东姐姐聊天”的年轻身影,此刻正站在威海文登区的办公楼前,手里拿着新入职的文件,却不知自己即将面对一场信任的崩塌。
咖啡馆里飘着浓郁的咖啡香气,背景音乐是轻柔的爵士乐,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桌面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晕。我对面坐着一位老友,我们曾是大学室友,毕业后他通过选调生考试进入了体制内。如今,我们之间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面对面地深入交谈了,取而代之的是微信上的简短问候和朋友圈点赞。
“你听说了吗?”我打破了沉默,手指轻点屏幕上的新闻,“我们班的袁同学,现在在文登区工作,居然被举报在评论区骚扰女性。”
老友的咖啡杯停在了半空,他微微皱眉:“袁同学?我记得他毕业时成绩挺好的,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我们之间的对话,就像这杯已经冷却的咖啡,失去了曾经的温度。那个在评论区留下不当言论的年轻身影,此刻正站在体制内外的十字路口,而我们,都成了旁观者。
发展:体制内外的渐行渐远我忽然想起,大学时我们班的袁同学,也是这样带着期待和憧憬,通过选调生考试进入体制内。毕业典礼那天,他站在讲台上,声音里满是骄傲,“我要为人民服务!”如今,他似乎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我们,都成了旁观者。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室友小林,他也是通过选调生考试进入体制内。毕业后,我们还经常约饭,分享工作中的点滴。那时,我们之间有着难以言喻的默契,仿佛不需要太多言语,就能理解对方的心情。每次聚会,他都会认真倾听我的烦恼,给我建议,那种陪伴感,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联系渐渐变少。起初是工作忙,后来是话题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简单的“在吗?”、”在”。我们之间的分享欲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殆尽,从无话不谈的知己,变成了礼貌却疏离的”老友”。那种渐行渐远的感觉,像银杏叶一样,一片一片地飘落,再也无法拼凑成完整的回忆。
体制内外的差异,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不同,更是人际交往方式的根本转变。小林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或许都陷入了”社交疲惫”。我们渴望陪伴,却又害怕被消耗;想要依赖,却又担心失去安全感。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无数”好友”,却越来越感到孤立。那些曾经热情洋溢的对话,渐渐变成了冷淡的”嗯嗯”,再后来,连”嗯嗯”都变得稀少。
袁同学的事件,让我想起了那些在评论区留下不当言论的陌生人。他们或许只是想寻求关注,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这种行为,就像我们与朋友之间的边界感被模糊一样,让人感到不适。当“分享欲”变成“骚扰”,当“热情”变成“侵扰”,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我曾以为,选调生代表着一种荣耀和责任,是社会对优秀青年的肯定。但当看到袁同学的言论时,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失望。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更是我们社会对”公职人员品德”这一标准的疏忽。
为什么我们对公职人员有如此高的期待?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们可以依赖的”安全港湾”吗?当我们看到一个”准公务员”在评论区发表骚扰言论,那种信任崩塌的感觉,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刻。
转折:社交媒体时代的边界感危机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老友。他曾经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大家都觉得他前途无量。但后来,他因为一次工作失误被调离,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系。那时,我曾以为他是”被抛弃”的,但后来才明白,是他的”边界感”缺失,让原本温暖的友谊变得尴尬。
为什么我们对体制内人员的道德要求更高?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掌握着公权力,而公权力的行使需要更高的道德标准作为保障。《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应当”品行良好”,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公众信任的维护。
然而,袁同学的事件却让我们看到,公职人员的道德标准并没有在体制内得到充分的落实。他在评论区的言论,与其作为选调生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不仅反映了个人品行问题,更暴露了体制内外边界感的模糊。
我回想起大学时,我们几个好友一起在图书馆熬夜复习选调生考试的情景。那时,我们互相鼓励,分享资料,那种默契,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温暖。我们曾以为,通过选调生考试,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做贡献。但现在,我开始怀疑,我们是否过于关注”考上”,而忽略了”做怎样的人”。
那个在评论区留下不当言论的袁同学,或许只是想寻求关注,但他忽略了,真正的关注不是通过伤害他人获得的。真正的温暖,来自于彼此的尊重和边界感。
威海的秋日,银杏叶一片片飘落,就像我们那些渐行渐远的友情。我们曾以为,选调生代表的是一种荣耀,但或许,它更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尊重的责任。
高潮:信任崩塌的瞬间当看到威海市委组织部介入调查的消息时,我的手在颤抖,不是因为愤怒,而是因为失望。不是对袁同学的失望,而是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失望。我们曾以为,选调生代表着一种品质,一种担当,但当这种品质被质疑时,那种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梦,突然被现实撕碎。
我忽然意识到,袁同学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它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人际边界感的普遍缺失。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似乎不再懂得如何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划清界限,如何在表达自我和尊重他人之间找到平衡点。
一位学者曾说:“社交媒体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个没有后台的舞台。”我们不再有私人空间,不再有放松的时刻,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可能被记录、被传播、被评判。这种环境下,我们既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误解;既想表达真实的自己,又担心失去社会认可。
袁同学在评论区的言论,正是这种边界感缺失的典型表现。他可能认为,网络评论区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不需要像现实世界那样遵守社会规范。但恰恰相反,网络空间同样需要尊重他人,同样需要维护公共秩序。
我曾以为,体制内人员会比普通人更懂得尊重边界,但袁同学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幻想。这让我思考:当体制内外的边界被模糊,我们该如何重新建立信任?
结尾:重建信任的边界感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渴望连接,却又害怕被消耗。我们想要陪伴,却又害怕失去边界。或许,真正的温暖,不是来自于无条件的依赖,而是来自于彼此尊重的边界感。
当银杏叶再次飘落,我期待着,我们能找回那份最初的温暖,而不是在”社交疲惫”中渐行渐远。那些青春记忆中的默契与陪伴,不该被一次疏忽所掩盖,而应成为我们重新建立信任的起点。
信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边界。当我们学会在体制内外、线上线下、公私领域之间建立清晰的边界,才能真正实现人际交往的和谐与社会信任的重建。
这个秋天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连接的同时,不要忘记守护边界;在表达自我的时候,不要忘记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与安全感。
威海的银杏叶,一片片飘落,就像我们那些曾经的青春记忆。让我们珍惜这份记忆,同时也在新的环境中,学会建立和守护边界,让信任在清晰的边界中重新生长。
咖啡馆的灯光依然温暖,但窗外的银杏叶已经铺成了一条金色的小径。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有些东西需要随风而逝,有些边界需要重新划定,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人物对话及心理描写为艺术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