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欣阅
这究竟是一场雷霆扫毒的警察行动,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10月28日起,里约热内卢东部的佩尼亚贫民区被彻底封锁,一场代号“遏制”的行动,将这里变成了巷战地狱。
当装甲车碾过狭窄的街道,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超过一百具尸体倒在血泊中时,“治安”这个词显得苍白无力。

这场冲突的双方,一方是动用2500名特警的州政府,另一方则是被称作“地下政府”的巴西老牌犯罪集团——“红色司令部”。
这场扫毒行动,为何会以战争的形式展开?在城市里采用大规模武器真的不会伤及平民吗?

千万别以为“红色司令部”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个诞生于1970年代监狱系统的组织,早已不是简单的小混混团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庞大而成熟的“地下帝国”。
他们的“经济”业务包罗万象,从传统的毒品交易、军火走私,到更高级的敲诈勒索和洗钱,触角遍布巴西全境,甚至延伸到了海外。在里约,他们武装控制了将近一半的贫民窟,在这里,他们就是法律,就是秩序。

他们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成员们人手一支AK47步枪,口袋里揣着手榴弹。当警察发起突袭时,他们能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劫持公交车、点燃车辆制造路障,用密集的火力将城市交通彻底瘫痪。这根本不是犯罪,这是军事对抗。
面对这样一个“准国家”实体,里约州政府也彻底撕下了常规执法的伪装,选择了以战争回应战争。这场所谓的“遏制”行动,州政府秘密策划了一年之久,其部署充满了军事色彩。

无人机不再只是用来侦察,而是直接用于精确打击。封锁区域交通、道路与所有出入口,这是围城战的打法。然而,这种将对方完全“非人化”的歼灭战术,在巴西国家机器内部也引发了巨大的裂痕。
联邦警察就曾明确拒绝了协同作战的请求,理由很直接:风险太高,行动不合理。这无异于从内部宣告了此次行动的合法性备受质疑。
但里约州长卡斯特罗却不管这些。他高调宣布行动“圆满成功”,甚至宣称那4名牺牲的警员是“唯一的受害者”,言下之意,其他上百名死者,无论身份,皆不无辜。这种言论,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将军在战后发表的胜利演说。

当两个“主权”在贫民窟的狭窄空间里激烈碰撞,被碾压成齑粉的,是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是超过120人,另一份来源说是至少132人,但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估算,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0。
这巨大的数字鸿沟背后,是无数被官方简单归为“犯罪嫌疑人”的生命。居民们控诉,死者中包含了大量无辜平民。这已经不是清剿,而是一场针对穷人的“屠杀”。

现场的惨状更是令人发指。一具具遗体被随意遗弃在丛林里,或者就在街头成排摆放,仿佛在展览战利品。一些尸体甚至留有被斩首、烧灼和捆绑后处决的痕迹,这完全是战争罪行般的场景。
冲突让整个里约北部地区陷入混乱。学校被迫停课,医院因为挤满了伤员而不堪重负。而“红色司令部”在遭受重创后,更是公开放话要进行报复,让幸存的居民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

这场血腥行动的背后,是巴西国家治理能力的彻底失败。州长卡斯特罗愤怒指责中央政府对里约的困境坐视不管,而巴西总统卢拉则对如此庞大的伤亡规模表示震惊,谴责这种“无差别杀戮”的作战方式。
国家内部的撕裂显而易见。国际社会的目光也聚焦于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进行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就连邻国阿根廷也加强了边境戒备,生怕暴力蔓延。讽刺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巴西即将承办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前夕。

子弹或许可以暂时缴获97支步枪和半吨毒品,抓捕81名帮派成员,但它永远填补不了治理的真空。
只要贫穷、不平等、教育和就业这些根源问题一天不解决,铲除一个“红色司令部”,还会有新的犯罪组织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野蛮生长。在里约的枪声下,秩序与正义的界限,依然模糊得令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