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性格孤僻,不好相处”“她特别爱计较,你跟她合作要小心”……生活中,我们总能轻易听到诸如此类给人贴标签的评价。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这些第三方的描述当成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却忘了,别人嘴里的形象,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全貌。
就像盲人摸象,有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便说它像扇子;有人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它像柱子——那些碎片化的评价,永远拼凑不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人。
从别人嘴里认识一个人,本质上是把自己的认知权拱手让人,很容易陷入偏见的陷阱。
朋友小林曾向我吐槽,她刚入职时,同事们都告诉她“张姐特别苛刻,经常刁难新人”。
为此,小林对张姐始终保持距离,甚至刻意回避与她合作。
直到一次项目紧急,小林负责的部分出现了严重纰漏,本以为会遭到严厉指责,张姐却主动留下来帮她梳理问题,手把手教她修改方案。
那一刻小林才发现,张姐所谓的“苛刻”,不过是对工作的严谨;她的“刁难”,其实是希望新人能快速成长。
那些来自同事的负面评价,不过是有人受不了张姐的高标准,便将自己的不满转化为对她的偏见。
如果小林一直活在别人的描述里,恐怕永远也不会发现张姐刀子嘴下的豆腐心,更会错过一个值得尊敬的前辈。
更可怕的是,别人的评价往往带着主观滤镜,甚至会经过“添油加醋”的加工。
心理学中有个“光环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个特质有好感时,会连带美化他的其他方面;反之,若对某个特质不满,也会放大他的缺点。
就像校园里,有人因为某同学一次没借给他文具,就到处说对方“小气、自私”,却忽略了那位同学平时经常帮大家整理笔记、主动打扫教室;
有人因为看到某老师批评学生,就说老师“脾气差、不负责”,却不知道那个学生多次违反纪律,老师的批评其实是恨铁不成钢。
这些经过主观过滤的评价,早已偏离了事实的本质,若我们以此为依据认识一个人,无疑会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真正认识一个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就像欣赏一幅画,不能只听别人说画得好不好,而要自己站在画前,感受色彩的搭配、线条的流畅,体会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像品尝一道菜,不能只听别人说味道怎么样,而要自己拿起筷子,品尝咸淡、酸甜,感受食材本身的鲜美。
认识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听别人的评价作为参考,但不能将其当成唯一的标准。
我们要去看他在小事上的选择:遇到需要帮忙的人,他是主动伸出援手还是冷漠走开?答应别人的事,他是尽力做到还是轻易反悔?
我们要去感受他与人相处的态度:面对不同意见,他是耐心倾听还是固执己见?对待比自己弱势的人,他是尊重包容还是轻视傲慢?这些细微之处的表现,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底色。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多面的立体,不是别人三言两语就能定义的。
别让别人的嘴巴,遮住你看人的眼睛;别让别人的评价,代替你自己的判断。
唯有亲自去接触、去了解、去感受,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也才能避免因偏见而错过那些值得深交的人,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真实、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