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老登”一词悄然走红网络,绝非偶然的语言现象。这个看似戏谑的标签,背后涌动着代际冲突、知识权力更迭与时代转型期的集体焦虑。它精准地勾勒出某一类中年形象——那些曾经凭借特定机遇获得成功,如今却固守陈旧思维模式,对新生事物抱持莫名优越感与抵触情绪的中年群体。当年轻人轻吐“老登”二字时,里面包裹着复杂的情感:有对僵化说教的不耐,有对权力结构的不满,更有对沟通无效后的无奈群嘲。

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采访中宣称 “闭着眼睛选都好吃” 遭遇群嘲,当俞敏鸿对年轻人 “躺平” 的批判引发逆反,他们都被冠以“老登” 这个自带贬义色彩的的称谓。“老登”已从股市圈的调侃演变为跨领域的文化符号。它精准戳中了转型期的社会痛点:一群曾凭时代红利建立功勋的成功者,正陷入 “经验失效却执念不改” 的认知困局。
最初被贴上标签的股市投资者,死守白酒、医疗等传统蓝筹股错失科技牛市,恰是 “登味” 的经典注脚 —— 将特定周期的成功经验绝对化,用静态认知应对动态市场。这种思维惯性蔓延到商业领域,便衍生出贾国龙式的傲慢:忽略年轻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诉求,用 “权威口吻” 替代市场倾听。秦朔朋友圈的观察犀利指出,这类决策者 “失去了对社会情绪的体感”,在算法重构传播逻辑的时代,仍迷信工业时代的话语权霸权。
更值得警惕的是 “登味” 的传染性。它不是中年人的专属病症,而是所有成功者的潜在陷阱。当年钟薛高用 3.2 亿元营销费用堆砌虚假高端,将消费者视作 “为概念买单的 NPC”,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领域的 “老登思维”:误把流量声量当品牌价值,用操纵性营销替代对产品本质的坚守。这种思维的共性,在于将过往成功归因于个人智慧而非时代机遇,最终在环境迭代中陷入自我封闭。

“老登” 的困境,本质是三重认知枷锁的囚徒困境。其一是经验绝对化陷阱。那些白马蓝筹股、房地产积累财富的成功者,往往将特定时代的资产逻辑奉为真理,却对年轻人追捧的潮玩经济嗤之以鼻。他们看不到 Labubu 背后的社交货币价值,正如泡泡玛特通过社群裂变创造商业奇迹时,传统收藏家仍在纠结 “塑料玩具” 的物质成本。这种认知偏差,源于将 “生存型积累” 经验套用在 “发展型消费” 时代,用物质刻度丈量精神价值。
其二是权力幻觉的侵蚀。在纵向社会结构中,成功往往与话语权绑定,形成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 的权威惯性。西贝的 “登味营销” 与始祖鸟的危机公关失效,共同暴露了这种幻觉的致命性:当贾国龙用命令式口吻定义 “好吃”,当品牌方用傲慢回应消费者质疑,实则是将商业关系降维为权力支配。但算法时代的传播逻辑早已颠覆这种霸权 —— 人人皆可发声的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速度远比公关团队的反应更快。
其三是信息茧房的自我强化。钟薛高创始人被资本对赌协议裹挟,在扩张泥潭中越陷越深,恰是典型的茧房效应:身边围绕着认同 “烧钱换规模” 的资本方,听不到市场对 “雪糕刺客” 的真实吐槽。这种由圈层固化导致的认知闭环,让成功者陷入 “越成功越偏执” 的恶性循环。正如 “老登” 们总在同温层交流,用彼此的认同替代外部世界的反馈,最终在时代浪潮中失去方向。
三重枷锁的交织,构成了 “登味” 的完整画像:用过去的地图寻找未来的路,用权力的逻辑替代平等的沟通,用封闭的圈层屏蔽真实的世界。这不是年龄的过错,而是拒绝迭代的惩罚。

避免成为 “老登”,需要建立动态认知的免疫系统。首要前提是打破时代归因谬误。真正的智者懂得区分个人能力与时代红利:承认白酒投资的成功源于物质短缺期的资产稀缺性,房产增值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机遇。当 95 后、00 后成为消费主力,当算法重构商业逻辑,唯有将 “时代变量” 纳入认知框架,才能避免陷入经验主义陷阱。就像茅台冰淇淋的成功,不是简单复刻白酒溢价,而是读懂了 “白酒文化社交属性延伸” 的新需求,在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中找到平衡。
其次要构建平视型认知框架。这需要双重觉醒:对自我,警惕 “权威幻觉”,将过往成就视作认知起点而非终点;对他人,尊重代际差异中的价值多元。泡泡玛特的崛起与钟薛高的陨落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读懂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用社群认同构建品牌护城河;后者忽视消费者的真实体验,用营销话术透支信任。这种差异背后,是 “用户中心” 与 “自我中心” 的认知分野。正如社会观察者指出的,真正的高端品牌需要 “原料可追溯、工艺可感知、价值可共鸣” 的三维体系,而非单纯的价格标签。
更关键的是保持认知开放性,主动撕裂信息茧房。俞敏洪的转型提供了正面范本:当他放下 “教育大佬” 的身段,带着主播走进田间地头,本质上是打破圈层壁垒的自我革命。这种开放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同时,拥抱内容电商的新形态。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对抗 “登味” 的最佳武器,不是年龄的年轻,而是心态的年轻 —— 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对异见保持倾听,对变化保持敏感。

“老登” 话题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制造代际对立,而在于推动认知革命。年轻人用戏谑消解权威的同时,也需理解 “登味” 背后的时代成因:那些囤积房产的长辈,实则是用物质安全感对抗匮乏记忆;那些固执说教的成功者,或许是在变化中寻找确定性。就像长辈不理解潮玩的价值,年轻人也未必懂得陈年白酒背后的岁月焦虑,这种差异本质是时代烙印的碰撞,而非人性优劣的分野。
真正的认知升级,需要双向的视角跨越。对成功者而言,要学会用 “历史后视镜” 看清自我:承认在白酒牛市中赚钱,既靠眼光也靠运气;明白在传统行业成功,既凭能力也借东风。对年轻人而言,要懂得用 “发展望远镜” 审视传统:从长辈的财富积累中汲取风险意识,从传统品牌的兴衰中提炼商业本质。当两者都能看到对方认知中的合理成分,便不会陷入 “标签化攻击” 的误区。
时代从不会淘汰某个年龄群体,只会抛弃拒绝成长的认知。茅台拥抱冰淇淋、俞敏洪转型直播、传统品牌试水社群运营,这些案例都证明:成功的可持续性,不在于守住过往经验,而在于保持认知弹性。就像自然界的进化规律,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犯错,而是在错误中完成认知迭代。
“老登” 不是一个年龄定义,而是一种认知状态;“不做老登” 不是对过往的否定,而是对未来的敬畏。当白酒牛市的神话落幕,当潮玩经济兴起,当算法重构传播逻辑,时代的考题从来不是 “新与旧的对决”,而是 “开放与封闭的较量”。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固守昨日的成功公式,而在于以谦卑姿态拥抱代际进化——毕竟,在这个讯息万变的时代,最危险的"老登",就是拒绝成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