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蓝色动脉”穿海破浪:中国石油首个海底盾构工程挺进新里程

2025年10月下旬,山东烟台港西港区波澜之下,一项超级工程正悄然改变着国家能源版图。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建设公司(简称

2025年10月下旬,山东烟台港西港区波澜之下,一项超级工程正悄然改变着国家能源版图。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建设公司(简称“管道局建设公司”)的建设者们传来捷报,其承建的烟台港西港区液化天然气(LNG)长输管道海域段盾构隧道掘进长度于10月28日成功突破1500米大关。

这一关键进展,标志着中国石油首个海底盾构工程取得决定性胜利,为这条贯穿海底的能源动脉全线贯通铺平了道路。

该工程是连接海上LNG接收站与陆地输气管网的“咽喉”要道。

隧道全长1749米,建成后将内设一条直径1.2米的天然气高压管道,预计年输气能力将达到惊人的230亿立方米,对优化华北地区能源结构、提升天然气应急保供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01. 挑战深蓝:攻克“双曲线叠加”复杂地层

在深邃的海床下进行隧道掘进,其难度远超陆地。此次盾构隧道工程需要穿越的地层极为复杂,包含了中砂、粉质黏土、砾砂等多种地质形态。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于,隧道需在水下经历两次纵向变坡与两次水平转弯,形成了总长超过700米的“双曲线叠加”段落。

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项目团队展现了高超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他们并没有直接采用标准盾构机,而是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适应性”改造。刀盘换装为“超硬龙齿掘进矩阵”,大幅延长了在硬质地层中掘进的刀具寿命。针对海底高水压环境,盾尾密封系统也经过特殊加强,通过增加油脂泵与润滑点位,确保了优异的密封性能。

02. 精益求精:匠心铸就海底“钢铁长城”

隧道管片是构成隧道主体的“骨骼”,其拼装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烟台港海底盾构工程中,每一环管片的拼装都体现着建设者们的匠心与智慧。项目团队为此专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从源头把控管片质量和防水材料工艺。

为确保隧道在百年设计寿命内能够做到滴水不漏,管片采用了双道止水条的严苛设计。

同时,借助先进的管片预拼装系统和盾尾间隙自动测量系统,实现了管片选型的自动化与拼装的精细化操作。在整个拼装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全程旁站监督,确保每一块管片的安装位置和环面平整度都准确无误,将错台量与真圆度误差控制在最低限度。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条海底隧道在稳步向前掘进的同时,保持了设备状态良好、掘进速度平稳、各项参数无异常的优良记录。

03. 能源动脉:赋能华北经济与“双碳”目标

烟台港西港区LNG长输管道工程,并非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国家环渤海地区液化天然气储运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该管道作为连接海上LNG接收站与陆地庞大输气网络的核心通道,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工程投产后,高达23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能力将极大增强华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稳定性,特别是在冬季用气高峰期,其调峰与应急保供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这不仅为京津冀等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用气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也为区域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通过大规模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可以有效减少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助力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实现。这条深埋于海底的“蓝色动脉”,正以其澎湃的清洁动力,为中国北方的永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贡献着关键力量。

从2025年3月始发竖井的开工建设,到6月盾构机正式掘进,再到10月底掘进里程突破1500米,烟台港西港区LNG长输管道海域段盾构工程的每一个坚实脚印,都彰显了中国在高端工程技术领域的自信与实力。

管道局建设公司凭借其在盾构施工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创新,成功应对了复杂海底环境带来的极限挑战。该工程不仅是中国石油在海洋工程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标志性成就。随着隧道全线贯通的日益临近,这条深海能源巨龙,必将为华北地区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