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内大市场风向变了:一线城市未必是重点,二三线城市消费大升级

有很多朋友做生意喜欢往一线城市跑,认为那里的人口数量多尤其是流动人口多、消费能力强、物流各方面也很方便,所以在一线城市开

有很多朋友做生意喜欢往一线城市跑,认为那里的人口数量多尤其是流动人口多、消费能力强、物流各方面也很方便,所以在一线城市开店办厂,能够成功。

这肯定是有道理的,至少以前大概率是对的——但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一线城市的消费能力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吗?二线和三线城市的消费能力还没有变吗?

2025年4月,北京市统计局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北京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

2025年一季度,北京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3458.56亿元,同比下降3.3%。作为对比,全国2025年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从这个角度看,北京的消费水平也走低。

如果看单月,3月份的数据变化很大——2025年3月,北京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048.57亿元,同比下降9.9%,也就是近10%的降幅,这对于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说,是很大的。

那么上海的情况如何呢?

同样是单月即2025年3月份,上海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80亿元,比起2024年3月的1491亿元,大幅下降了14.1%——比北京的降幅还多出4个百分点。

最近两年,“两新”政策本就是刺激和拉动内需的——重点就是消费品零售总额,所谓的“两新”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

当然,这些措施还在进行中,“两新”还在继续拉动全国消费数据不断增长,但具体到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情况就不同了:2025年3月份,北京在通讯器材、汽车、家用电器等方面的零售额,分别下滑38.2%、20.2%和6.7%,至少“两新”在北京的作用是越来越弱的,甚至不再有明显的拉动。

上海的情况也类似,而且汽车、通讯器材(比如以手机为主的消费品)等领域下滑最为明显,暴露了消费领域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至少北京、上海这两大一线城市省钱的观念越来越普遍了。

但是,真正在方向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全国的数据恰好佐证了这一点。

先看一季度的,即1-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据,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113434亿元,增长5.1%。

如果只单看3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40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6610亿元,增长6.0%。

这里面消费能力最强劲的往往是各省(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和各省的经济强市,比如深圳、杭州、宁波、苏州、南京、合肥、武汉、郑州等等。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即农村地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正在被激发出来。

整个第一季度,全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8057亿元,增长4.5%;而农村地区的消费品零售额也有16614亿元,增长幅度还超过了城镇地区,达到了4.9%。

如果只看单月即3月份,全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595亿元,同比增长6.0%——农村地区的消费品零售额5345亿元,增长5.3%,尽管幅度略低于城镇地区,但总量也出现了明显增长。

所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比如关税战、贸易战的持续,国内的消费循环会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而且,并不一定是只有一线城市才好做生意了,大部分二线城市、一部分三线城市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能力,正在慢慢释放出来。

无论是出口转内销,还是外贸转内贸,这些客观的市场变化确实值得我们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