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运城鹳雀楼:一首诗的千年回响,一座楼的山河壮阔——解码中国四大名楼的“诗与远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公元704年,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挥笔写下这首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公元704年,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挥笔写下这首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千余年后,这座因诗闻名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依然矗立在永济蒲州古城的黄河东岸,以73.9米的高度、唐式建筑的雄浑,与对岸的中条山、脚下的大河,共同编织着“诗楼共生”的文化密码。近日,随着“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鹳雀楼景区升级“诗境体验”,让千年名楼从课本走进现实,成为山西文旅的“诗意地标”。

从“军事瞭望台”到“文化圣楼”:一座楼的千年传奇

鹳雀楼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

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始建于北周(约557-581年),最初是军事用途的瞭望楼,因时有鹳雀栖息而得名。唐代起,因其“前瞻中条,下瞰大河”的壮丽视野,渐成文人雅集之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出,彻底奠定其“诗楼”地位——宋代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中写道:“唐人登鹳雀楼诗,唯王之涣千秋绝唱。”

“鹳雀楼的命运,与黄河紧密相连。”永济市文旅局局长王红介绍,历史上鹳雀楼因战乱、水患屡毁屡建:元初毁于战火,明代复建后又遭黄河水淹,仅存基址。现楼为1997年重建,依据明代遗址地基、清代《蒲州府志》舆图及唐式建筑规制,历时5年建成,“既保留了‘四檐三层’的经典形制,又融入现代工艺,堪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楼内展陈更添文化厚度:一楼《千古绝唱》展厅用全息投影重现王之涣登楼场景;二楼《黄河文化》展区陈列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陶盘、晋商的黄河船票,串联起“一条河、一座楼、一方人”的文明脉络;顶楼“极目阁”保留原诗碑刻,阳光穿透雕花窗棂,照在“欲穷千里目”的墨迹上,恍若与诗人隔空对望。深度游指南:从“登楼看景”到“沉浸式读诗”

📍 基础信息

地址: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鹳雀路(距永济市区约10公里,黄河东岸);

交通:

高铁:运城北站乘高铁至永济北站(15分钟),转乘旅游专线公交(5元/人,20分钟直达);

自驾:导航“鹳雀楼景区”,太原出发约3小时,西安出发约2.5小时,景区免费停车;

公共交通:永济市区乘1路、2路公交至“鹳雀楼”站(票价2元)。

开放时间:8:00-18:30(18:00停止入园,全年开放);

门票:全价票70元/人(含鹳雀楼主楼、蒲津渡遗址博物馆);6周岁以下/1.2米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免票;学生、60-69岁老人半价;

最佳游览时间:

春(4-5月):黄河岸柳抽芽,楼前牡丹盛开;

秋(9-10月):中条山层林尽染,黄河水色如金;

冬(12-2月):雪后登楼,看“黄河似练、白雪覆楼”的水墨意境。

📸 必玩路线:从楼内到楼外,解锁“诗境全场景”

一楼·诗与楼的起点:

站在大厅中央,仰望12米高的王之涣青铜雕像,背后是巨幅《鹳雀楼胜景图》。扫码听“王之涣登楼”语音故事,了解诗人创作背后的轶事——据说他登楼时不过20余岁,却写下“传之千古”的哲思。

二楼·黄河文化的密码:

观看“黄河改道”动态沙盘,了解鹳雀楼因黄河泥沙淤积逐渐远离河道的历史;触摸“黄河水纹”青铜装置,感受母亲河的脉动。

三楼·唐式雅集体验:

参与“唐诗雅令”互动:穿唐装、执团扇,在仿唐庭院里与“古人”对诗(景区提供词卡,答对可获“鹳雀楼诗笺”)。

顶楼·极目楚天舒:

登73.9米高的“极目阁”,凭栏远眺——北望中条山如屏,南见华岳隐约,脚下黄河奔涌向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尽收眼底。天气晴好时,可看到20公里外的普救寺莺莺塔。

楼外·蒲津渡的前世今生:

景区旁的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保留着唐代黄河渡口的“铁牛阵”——4尊高约1.9米的开元铁牛,每尊重约30吨,是世界最重的铁器群。它们曾是固定蒲津浮桥的“镇河神器”,如今静静诉说着“黄河天堑变通途”的往事。

🎯 特色体验:让诗词“活”起来的N种方式

“跟着古诗游鹳雀”亲子研学(周末9:30-11:30):

孩子们穿汉服、背唐诗,在讲解员带领下寻找楼内“诗元素”(如雕梁上的“白日”“黄河”纹样),完成“诗词拼图”任务可获小奖品(推荐6-12岁儿童参与)。

夜游鹳雀楼(夏季每周五、六19:30-21:30):

楼体灯光秀以《登鹳雀楼》为主题,配合古筝演奏、影子剧演绎诗人登楼过程;顶层开放“星空诗会”,游客可即兴吟诵,优秀作品将收录进“鹳雀楼诗墙”。

黄河文化手作(每日14:00-16:00):

用黄河泥制作陶泥挂件(可捏成鹳雀、帆船造型),或用天然染料绘制“黄河主题”团扇(材料包50元/人,作品可带走)。

游客说:在这里,读懂“诗与远方”的意义

“从小背‘欲穷千里目’,今天终于站在楼上了!”西安初中生小宇兴奋地指着远处,“原来‘黄河入海流’不是夸张,真的能看到河水流向天边!”他的妈妈补充:“景区的互动体验特别好,孩子边玩边记住了好多黄河知识。”

从郑州来的摄影爱好者陈先生,则被“楼河共生”的景色震撼:“清晨5点来拍日出,楼影倒映在黄河里,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这里不仅有楼,还有历史的温度。”记者手记:鹳雀楼,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向上精神”

闭园前,记者遇到景区讲解员李娜,她正给游客讲“鹳雀楼重建”的故事:“当年选址时,专家特意选在与唐代地基同一经纬度的位置,连楼梯的步数(136级)都暗合‘九六之尊’的传统寓意。”

鹳雀楼的魅力,从不止于“登高一望”的物理高度。它是王之涣笔下“向上”的哲思,是黄河儿女“勇立潮头”的精神象征,更是中华文明“以诗载道、以楼传情”的鲜活注脚。正如永济市文旅局长王红所说:“我们修复的不是楼,是文化的根;我们传递的不是景,是精神的魂。”

(注: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鹳雀楼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最新公告为准。)

编者按:从北周的军事瞭望台,到唐代的诗坛圣地,再到今天的文化地标,鹳雀楼用1500年的光阴证明:真正的经典,永远不会被岁月淹没。当你站在楼前,看黄河奔涌、中条巍峨,再念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会懂得——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永远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