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一到,早上起床头总昏昏沉沉,蹲久了站起来还胸闷气短……”这些不适感你会不会以为是“冬乏”或受凉?《生命时报》近期就提醒:血液黏稠的人,身体早早就会发出“求救信号”,尤其到了冬天,这些信号会更明显。

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
若身体同时出现多个信号,千万别当成普通疲劳对待,及时识别才能防住血管问题。
1、冬天为啥血液更容易“变稠”?
血液就像溶解了多种物质的水溶液,溶质增多或水分减少,都会让溶液变稠。而冬天的生活习惯,刚好踩中了“血稠”的几大诱因: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水分“隐性流失”:冬季出汗少,很多人会不自觉减少喝水量,血液中水分不足,黏稠度自然升高;
高脂饮食扎堆:火锅、汤锅、腊味成了餐桌常客,胆固醇、甘油三酯摄入超标,会让血液“载物”变多;
血管遇冷收缩:低温让血管变“窄”,本就黏稠的血液流经时阻力倍增,流速减慢,心梗、脑梗风险也随之上升。
2、生命时报提醒:这5个信号,是血液在求救
血液黏稠不是突然发生的,身体会通过各种“异常”发出提醒。结合冬季特点,这5个信号尤其需要警惕:
1. 晨起头昏脑涨,越睡越累
正常人晨起后头脑清晰、精力充沛,但血液黏稠的人往往感觉“睡不醒”,脑袋昏沉像裹了层布,直到上午10点后才逐渐清醒。这是因为夜间血流本就缓慢,黏稠的血液无法及时给大脑供氧,导致神经功能受影响。
2. 餐后犯困,必须“眯一会儿”
冬天吃完火锅、炖肉后,特别容易眼皮打架?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进食后血液会向胃肠道集中,本就黏稠的血液分配到大脑的量减少,血氧供应不足,嗜睡感会比平时更强烈。
3. 下蹲时胸闷气短,直不起身
冬天蹲在地上系鞋带、择菜时,有没有突然觉得喘不上气?下蹲会让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血液黏稠者的循环系统无法快速调节,会导致肺、脑等重要脏器短暂缺血缺氧,引发胸闷、憋气。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4. 嘴唇发紫,稍动就累
冬天手脚凉正常,但如果嘴唇长期呈青紫色,爬两层楼梯就气短,要警惕是血液黏稠导致的缺氧。血液黏稠时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身体末梢和黏膜会最先呈现“缺氧信号”。
5. 视力突然模糊,像“蒙了雾”
看手机、看书时,视线偶尔变得模糊,几秒或几十秒后又恢复正常?这不是老花眼提前,可能是黏稠血液堵塞了视网膜微小血管,导致视神经短暂缺血缺氧。冬季血管收缩时,这种“阵发性视力模糊”会更频繁出现。
3、冬季护血管,专家来支招
科学补水:每日饮水1500-2000ml,分时段饮用(晨起、餐前、睡前);
饮食调控:多吃粗粮、鱼类、坚果,减少动物内脏和甜食;
适度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避免久坐;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毒素会破坏血管内皮,酒精加重缺血缺氧;
定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检测。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温馨提示:
血液黏稠是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冬季更需警惕!若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