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预见未来的自己:青少年AIGC职业探索实验室

01 全球浪潮,AI赋能青少年新起点2025年,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变革浪潮。从越南到中国,从美国到约旦,青少

01 全球浪潮,AI赋能青少年新起点

2025年,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变革浪潮。从越南到中国,从美国到约旦,青少年AI教育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在越南,AI Contest 2025以“AIWS Angel”、“AIWS Ethics”和“AIWS Film Park”三大主题吸引了全国数千名高中生。

其中,青少年AIGC项目在艺术创作领域表现尤为突出,63%的参赛者选择了AI用于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方向。

与此同时,约旦大学获得了欧盟资助的“从遗产到标签:青年、人工智能与文化表达”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媒体和人工智能,促进欧洲和南地中海地区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

在中国,大湾区于11月启动了首届“粤创杯”中小学生AI应用创作与科学素养展示大赛。这场比赛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生,分为AI应用创作组和科学素养实践组两大板块。

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人才发展中心主任黄亚指出:“未来趋势是‘专业的人+AI>普通人+AI>专业的人>普通人’,人工智能素养将成为人类的‘第二语言’。”

02 突破传统,从技能学习到思维重塑

当教育界还在为AI带来的挑战担忧时,前沿的教育实践者已经看到了青少年AIGC教育的更深层价值——它不仅仅是技术掌握,更是思维模式的重塑。

在“AI与青少年创造力”学术交流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高剑波指出了关键点:“AI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获得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创造力。”

他强调,只有当AI能帮助诱导涌现时,才能激发青少年创造力。

中山大学ACM队教练林瀚则观察到当下的“AI焦虑”现象:“学生非常担心AI会取代他们将来的就业岗位。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问我时,我都会说,你的想象力越丰富,AI的执行力越强。”

这种思维转变正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交大附中附属嘉定德富中学以“AI梦想家”为第三课堂,引入AIGC相关课程内容。

学生们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内容。

03 实践探索,AIGC实验室的多元场景

青少年AIGC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更延伸到各个实践场景中,为青少年打开了通往未来职业的大门。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公立学区,超过12,000名学生正在通过AR/VR技术和AI职业指导系统进行职业探索。

该学区的职业探索课程配备了定制化的zSpace活动和Career Coach AI系统,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化的职业信息和发展路径。

在中国南京,“玄武·模数师学院”——AI青年人才实训基地近期启动,首批50名学员、4名导师入营。

学院采用“政校企”联动模式,联合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AI课程,并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化“双师制”、“订单式”培养。

东南大学的“大模型应用开发实训营”则展示了更高年级学生的成果。154名来自十多个学院的硕博研究生在为期三周的高强度实训中,成功开发出30余项智能体应用。

这些项目覆盖心理健康、科研、文娱、职业发展、旅行等多个方向。

04 路径规划,构建可持续成长生态

面对青少年AIGC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构建可持续的成长生态,成为教育者、产业界和家庭共同关注的课题。

在成都,一份《AIGC数字创意领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成都倡议》正式发布。这份倡议直面AIGC技术浪潮下教学内容滞后、人才供需脱节等核心痛点。

它从价值导向、课程重构、教材范式、共享生态、区域特色五大核心维度,构建了覆盖人才培养全链条的解决方案。

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蓝云教授提出了“中国AI,也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他倡导通过思想实验激发创新,并指出广东教育界正在推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对于青少年个体发展路径,广东实验中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陈茂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在早期选拔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比较关注学生的钻研精神、学习能力。

”该校为学生提供编程公益课程,普及编程入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选拔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培养。

05 未来展望,与智能共生共创的世界

青少年AIGC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使用工具,更是培养一种与智能共生共创的能力。

广州市铁一中学教研处副主任陈旭龙发现了信息学学习给学生成长带来的变化:“坚持学习信息学的学子中,不少人展现出打破学科壁垒的复合型能力。

例如有学子进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后研究智能问诊项目,有学子结合法学专业推进AI律师项目。”

在畅学AI学习平台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尝试将AI技术与多学科结合。他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技术掌握,而是探索AI与文学、艺术、科学、社会创新的交叉点。

青少年AIGC创作正从简单的图片生成,逐渐发展到包含情感共鸣和深度思考的复杂项目。

正如高剑波教授所强调的,AI是否能真正促进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激发青少年的情感共鸣,引导其进入深度沉浸状态。

第六届AIGC长三角青少年大赛结束后,带教老师收到了一位家长的反馈:“孩子以前沉迷游戏,现在却迷上了用AI创作自己的漫画故事。”

这个转变并非个例。在南京AI青年人才实训基地,首批学员中一名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因设计出能识别植物病虫害的AI模型,成为了小组中的“明星”。

这些年轻人正在用行动证明:当青少年AIGC遇上无限创造力,未来永远超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