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运城永济的黄河岸边泛起薄雾。68岁的老讲解员王建国站在鹳雀楼三层凭栏处,望着楼下奔涌的黄河水,用带着晋南口音的普通话念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时,第一批游客已拾级而上,青石板路上的脚步声与楼角铜铃的脆响交织,唤醒了这座沉睡千年的“诗楼”。
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中唯一依黄河而立的“河岳文化坐标”,鹳雀楼以“白日依山尽”的千古绝唱、“欲穷千里目”的进取精神,成为运城乃至山西的文化名片。20XX年“五一”假期,这里单日接待游客超2.8万人次,其中“诗词研学”“黄河文化体验”“亲子登高”客群占比达75%。“鹳雀楼不只是砖瓦木石的建筑,是刻在每个中国人DNA里的‘向上基因’——从王之涣到今天的孩子,我们都在这里寻找‘更上一层楼’的力量。”鹳雀楼景区负责人李宏说。
从“军事要塞”到“诗楼丰碑”:一座楼的千年轮回鹳雀楼的故事,始于一场“山河相遇”。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的黄河东岸,因时有鹳雀栖居得名。自北周起,这里便是军事瞭望楼;至唐代,因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名动天下,成为文人墨客“打卡圣地”。可惜元初毁于战火,仅存故址遗址。
“现在的鹳雀楼是2002年重建的,但绝非‘仿古建筑’——我们翻遍《蒲州府志》《全唐诗》等300余部典籍,复原了唐代楼体规制:高73.9米,四檐三层,十字歇山顶,斗拱繁复如鸟翼。”李宏指着楼体飞檐介绍,“连楼梯的弧度都参照了唐代建筑‘步步高升’的设计理念,每上一阶,视野便宽一分,暗合‘更上一层楼’的深意。”
楼内展陈更藏着“诗与楼的对话”:
一层“源起鹳雀”:用全息投影再现唐代鹳雀楼风貌——士兵在瞭望台观察河面,文人携酒登楼,孩童追逐鹳鸟,还原“白日依山尽”的创作场景;
二层“诗耀千秋”:陈列历代题咏鹳雀楼的诗词碑刻,从王之涣原作到苏轼、陆游的和诗,共收录127首;最醒目的是王之涣手书碑拓(复制品),笔力遒劲的“欲穷千里目”五个字,被游客摸得发亮;
三层“黄河之魂”:通过环幕影院播放《黄河的诗与楼》,从大禹治水到壶口瀑布,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保卫黄河”,讲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羁绊;

隐藏玩法:
清晨7:00前到一层“观河平台”(游客未至),看黄河日出——晨光穿透薄雾,河水泛着金红,王之涣笔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画面跃然眼前;
下午15:00预约“诗词小讲师”活动(限15组亲子家庭),孩子穿唐装学背《登鹳雀楼》,在楼前广场用竹简书写诗句,录制“小小讲解员”视频;
傍晚登楼看“黄河落日圆”——夕阳把河水染成琥珀色,楼影倒映河面,像一幅流动的《鹳雀楼晚照图》。
楼外有景:黄河臂弯里的“立体诗卷”鹳雀楼的魅力,更在于它与周边景观的“文化共生”:
蒲州古城遗址(步行10分钟):唐代“六大雄城”之一,《西厢记》故事发生地。现存古城墙、普救寺莺莺塔(《西厢记》“待月西厢下”的原型)、万固寺多宝佛塔(“蒲州八景”之一)。逛完鹳雀楼,可来此寻迹“张生巧会崔莺莺”的浪漫。
黄河大铁牛(车程15分钟):与鹳雀楼同属“黄河文化带”。这里是唐代蒲津渡遗址,出土的4尊铁牛(每尊重约30吨)、铁人、铁山,见证了古代黄河渡口的繁华。“铁牛的眼睛是铜铸的,传说是为了让它们‘镇河’,看了一千年黄河水,依然炯炯有神。”王建国笑着说。
鹳雀园湿地(楼前500米):沿黄河修建的生态公园,种植芦苇、菖蒲等黄河湿地植物。夏季可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秋季有候鸟栖息,是拍“楼、河、鸟”同框的好地方。
四季皆诗:
春(3-5月):“草长莺飞鹳雀楼”——园内桃花、杏花、连翘次第开放,楼前广场举办“诗会”,游客穿汉服吟诵《登鹳雀楼》《黄河颂》;
夏(6-8月):“黄河奔涌楼影斜”——汛期的黄河水量充沛,站在四层观景台,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夜间开放“灯光诗楼”,楼体投影诗词,与河面波光共舞;
秋(9-11月):“层林尽染诗意浓”——周边湿地芦苇金黄,鹳雀楼在秋阳下更显庄重;10月举办“黄河诗会”,邀请诗人、学生共写“新时代的鹳雀楼”;
冬(12-2月):“雪落诗楼静无声”——雪后鹳雀楼银装素裹,像一幅淡墨山水画;楼内举办“写春联送祝福”活动,书法家用“更上一层楼”“黄河入海流”等词句创作。
经典路线推荐:
诗词研学线:一层“源起鹳雀”(听历史)→二层“诗耀千秋”(背诗词)→三层“黄河之魂”(看影片)→四层“更上层楼”(写诗句),约2.5小时(适合学生/文化爱好者)。
亲子休闲线:鹳雀园湿地(喂黑天鹅)→蒲州古城(逛普救寺)→鹳雀楼(登楼看河)→黄河大铁牛(摸铁牛),约4小时(适合3-12岁家庭)。

鹳雀楼的魅力,更在于它能让人“沉浸式”触摸文化,成为“诗的传人”:
“小诗人成长营”(暑期):8-15岁孩子经过5天学习,掌握格律诗创作、古诗吟诵、诗词书法,结业时可获“鹳雀小诗人”证书,优秀作品将刻在景区“少年诗墙”上。
“黄河诗乐会”(周末):古琴师弹《流水》、笛子手吹《鹧鸪飞》,配合朗诵《登鹳雀楼》《将进酒》,在琴棋书画中感受“诗乐一体”的传统美学。
“诗礼传家”手作(每月最后一个周日):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诗笺”(用传统木版水印印诗词)、“诗扇”(在团扇上题诗作画),把诗意带回家。
本地人私藏:“楼下的‘鹳雀楼饭庄’一定要试试!招牌菜‘黄河鲤鱼’现捞现做,肉质鲜嫩;‘鹳雀楼酥饼’用黄河滩小麦磨面,酥脆掉渣。坐在窗边吃饭,能看见楼角的铜铃随风摇晃,这才是运城的烟火气。”(在景区工作10年的保洁阿姨王婶)
行前必备:保姆级游玩攻略交通指南:
高铁:运城北站下车,乘16路公交直达鹳雀楼景区(约40分钟);
自驾:导航“鹳雀楼景区”,景区停车场(收费8元/小时,上限30元/天);
跟团:太原/西安出发的“晋南文化一日游”常含鹳雀楼,适合省心出行。
门票与开放时间:
全价票50元(学生、60岁以上老人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
开放时间:8:00-18:30(18:00停止入楼,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特殊活动(如诗会、灯光秀)需提前在“鹳雀楼景区”公众号预约。
最佳游览时段:
避开人流:工作日上午8:30-10:30(游客较少,可安静品诗);
亲子友好:下午14:00-16:00(社教活动集中,孩子参与度高)。
服务设施:
休息区:每层设“诗韵茶歇”(提供菊花茶、运城苹果干);
餐饮:楼内“鹳雀楼餐厅”(山西菜+简餐)、楼外“黄河边露营地”(可烧烤看河景);

采访结束时,老讲解员王建国送记者一枚“鹳雀楼”青铜书签:“我讲了40年鹳雀楼,最感动的是孩子们背完诗眼睛发亮的样子——他们或许不懂‘欲穷千里目’的历史背景,但一定能感受到‘再往上一步’的力量。”
鹳雀楼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它不仅是一座承载诗词的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灯塔”。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唐代文人的浪漫,听见黄河的千年涛声,看见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进取”与“向上”。
正如中国古建筑学会副会长王其亨所言:“鹳雀楼是‘诗楼合一’的典范——它用建筑讲述诗词,用诗词滋养建筑,最终成为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坐标。”
秋日,不妨带着对文化的敬畏走进鹳雀楼,在“白日依山尽”的壮阔里、“黄河入海流”的豪迈中,遇见一场“更上一层楼”的精神之旅。毕竟,有些力量,只有站在黄河畔、登楼望远时,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精神”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