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铭刻与守望—— 读王成伦《台湾光复赋》

文丨于华捧读王成伦先生的《台湾光复赋​》,仿佛置身于一部浓缩的台湾历史长卷,又好似聆听一曲穿越时空的壮歌。从 “华夏东南

文丨于华

捧读王成伦先生的《台湾光复赋​》,仿佛置身于一部浓缩的台湾历史长卷,又好似聆听一曲穿越时空的壮歌。从 “华夏东南之明珠” 的赞誉,到 “甲午一役,败于寇倭” 的悲怆;从台民 “不屈其志” 的抗争,到 “台湾重归中华” 的欢腾,再到对 “台独” 逆举的痛斥与对统一的期许,全文以骈文之雅韵,载民族之大义,字字千钧,句句铿锵,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赋文开篇,便为台湾正名——“夫台湾者,华夏东南之明珠,碧波浩渺之仙屿”。这不仅是对台湾地理风貌的赞美,更奠定了其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历史基调。“古越先民,拓荒蛮之壤;澎湖设治,启管辖之端”,寥寥数语,勾勒出台湾与大陆早在上古时期便已存在的紧密联系。从先民跨海开拓,到封建王朝设立行政机构管辖,台湾的发展始终与大陆的文明进程同频共振。明季荷夷犯境,延平郡王郑成功 “挥师金瓯复全”,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中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一页,更印证了台湾在民族危难之际,始终有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守护这片土地的主权与尊严。彼时 “农桑兴盛,商贸骈阗,文风蔚起” 的盛景,正是两岸同胞共同经营、休戚与共的生动写照。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奈何晚清积弱,国运式微”,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台湾被迫与祖国分离,陷入 “五十载暗无天日” 的苦难深渊。赋文中对日寇暴行的描绘——“毁吾文化,禁母语而倡倭语;掠其资财,夺民生以肥寇谋;强征劳役,男丁赴险于异域;惨施暴政,妇孺哀号于荒丘”,字字泣血,将日本殖民统治的黑暗与残酷刻画得淋漓尽致。但即便在如此绝境中,台民的反抗从未停歇。林少猫 “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简大狮 “横刀立马,敌寇胆悸”,罗福星 “壮志未酬心不死”,雾社勇士 “浩气长存魂不逝”……这些名字或许并非人人熟知,但他们代表的是台湾同胞不屈的民族气节。正如赋文所赞:“虽势单力薄,屡遭挫折,然爱国之情,坚如磐石;复土之愿,炽若火炽。” 这种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基因,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无法被割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幸逢抗战,烽火燎原。炎黄子孙,同仇敌忾”,十四年浴血奋战,四万万同胞共赴国难,终于迎来胜利曙光。“开罗宣示,台湾当归华夏;波茨重申,主权再定坤乾”,国际社会的公认,为台湾回归提供了坚实的法理依据。1945 年 10 月 25 日,这一被永远铭刻在民族记忆中的日子,“受降台北,陈仪官宣,台湾重归中华,山河再展新颜”。赋文中 “全岛沸腾,万民同欢,锣鼓喧天,爆竹鸣弦” 的场景,虽时隔八十载,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失而复得的激动与狂欢。这一刻,不仅是台湾的光复,更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岁月流迁,八十载间,‘台独’逆举,屡扰尘寰”。那些妄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的“数典忘祖之徒”,那些破坏国家统一与和平稳定的“勾连域外之奸”,必将於天怒人怨中自遭天遣!正如赋文所指出的,“历史大势,浩浩汤汤,统一潮流,不可阻挡”。台湾是中华之领土,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海峡虽阔,隔不断骨肉亲情;岁月虽久,抹不去华夏文明的印记。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抗战胜利光复台湾,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任何妄图分裂国家的行径,皆如蚍蜉撼树、螳臂挡车,都绝无可能逆转历史潮流,都绝无可能违背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捧读《台湾光复赋》,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历史,更是在接受一场民族精神的洗礼。这篇赋作已将历史的火炬传递到我们手中,呼唤每一个中华儿女成为历史的守护者、民族的守望者。

这篇赋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艺术地再现了历史,更在于它铭刻了一种抵抗遗忘的机制。通过赋这一种中国的传统文体,王成伦将台湾的历史纳入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使历史记忆成为文化认同的基石。这种记忆,并非冰冷史实的堆砌,更是饱含着中华民族炽热情感的深刻体验。

铭刻守望——宝岛光复,功垂史纲;

祖国一统,地久天长!

☆ 本文作者简介:于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报告文学》《散文选刊》《小说评论》《绿风》等报刊发表诗文数百篇,著有长篇小说《青春岁月》和《潇潇春雨》《风雪腊梅》等多部文集。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