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么总张着嘴喘气?”“明明不感冒,怎么鼻子老不通气?” 不少家长在照顾孩子时,常会发现这些异常现象,却往往误以为是 “习惯问题” 或 “小感冒”,未曾想背后可能隐藏着影响孩子生长发育的 “隐形杀手”—— 腺样体肥大。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疾病若长期忽视,不仅会损害孩子的呼吸健康,还可能悄悄改变孩子的面容,留下难以逆转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腺样体。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是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处的淋巴组织,和扁桃体一样,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儿童时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通常在 6-7 岁时达到高峰,青春期后慢慢萎缩。正常情况下,腺样体能帮助身体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可一旦受到反复炎症刺激(如感冒、鼻炎、鼻窦炎等),就可能出现过度增生、肥大,进而堵塞后鼻孔和咽鼓管咽口,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孩子腺样体肥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长期张嘴喘气。由于腺样体堵塞了鼻腔通道,孩子无法正常用鼻子呼吸,只能被迫张开嘴巴吸气、呼气,尤其在睡觉时,还可能伴随打鼾、呼吸暂停、辗转翻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 “憋醒” 的情况。这种异常的呼吸模式,看似只是 “影响睡眠”,实则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多重伤害:长期缺氧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睡眠质量差还会打乱生长激素分泌,可能让孩子比同龄人矮一头;此外,肥大的腺样体还可能压迫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而最容易被家长忽视,却影响深远的,是腺样体肥大对孩子面容的改变,医学上称之为 “腺样体面容”。孩子正处于骨骼和面部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张嘴呼吸会改变口腔和面部的肌肉受力方向:舌头无法自然顶在口腔上颚,会向后坠,导致上颚骨发育变窄、变高,形成 “高拱腭”;同时,下颌骨因长期缺乏正确的呼吸刺激,会发育不足,出现下巴后缩、牙齿排列不齐(如龅牙)、嘴唇变厚且外翻等问题。等到孩子面容基本定型后,这些变化往往难以通过非手术方式矫正,不仅影响外貌美观,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影响未来的社交和自信心。
那么,家长该如何及时发现并应对孩子的腺样体肥大呢?首先要留意日常细节:如果孩子出现持续 2 周以上的张嘴呼吸、打鼾、鼻塞,或经常揉鼻子、流鼻涕、听力下降,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到耳鼻喉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鼻内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如 X 光片),明确腺样体的肥大程度。
对于轻度肥大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建议先通过药物治疗(如鼻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同时配合生理盐水洗鼻,保持鼻腔通畅;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反复感冒,减少过敏原接触(如尘螨、花粉),预防鼻炎发作。但如果腺样体肥大严重,已经明显影响呼吸、睡眠或听力,甚至出现了 “腺样体面容” 的早期迹象,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 腺样体切除术是儿童耳鼻喉科常见的微创手术,技术成熟,术后恢复较快,能有效改善孩子的呼吸状况,避免面容进一步恶化。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腺样体肥大并非 “小毛病”,也不是孩子 “长大就会好” 的问题。很多家长因为担心手术风险,或抱有 “再等等” 的侥幸心理,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孩子出现不可逆的面容改变或发育问题。其实,及时干预才是对孩子健康负责的做法:早期发现并治疗,不仅能让孩子恢复正常的呼吸,还能守护好他们的面容发育,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健康又自信。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每一个细微的异常都值得家长重视。别让 “张嘴喘气” 这个看似普通的习惯,悄悄偷走孩子的健康和美丽 —— 及时排查腺样体肥大,为孩子的成长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