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9日,捷途纵横G700正式上市。
官方指导价32.99万元起,但叠加限时权益后,实际入手价低至30.49万元。
这个价格,放在过去,可能只能买到一台配置普通的中大型SUV。
但现在,你花30万出头,就能买到一台能横渡长江、能跑可可西里无人区、百公里加速4.6秒、还带空气悬架和三把差速锁的“全领域豪华电混越野车”。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
但这不是营销话术,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就在几天前,这台车真的开着横穿了长江,全程22分钟,水深近1米,车身完全泡在水里还能正常行驶。
这不是概念车,也不是改装车,而是一台即将交付给普通消费者的量产车。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车靠谱吗?
一个过去主打10万级SUV的品牌,突然拿出一台40万以内、配置拉满的硬派越野,是不是太“跳”了?
但如果我们把情绪放在一边,只看产品本身,会发现G700的出现,其实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结果:
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水到渠成。
先说动力。
G700用的是一套叫“鲲鹏超能混动CDM-O”的系统,听名字有点玄,但拆开看很简单:
一台2.0T混动专用发动机,加上前后双电机,再加上一个2挡DHT变速箱。
综合功率665千瓦,综合扭矩1135牛·米,相当于904匹马力。
这是什么概念?比很多V8发动机还猛。
百公里加速4.6秒,对于一台车长5.2米、重近3吨的非承载式车身SUV来说,几乎不可思议。
更关键的是,它不是纯电,而是插电混动。
满油满电续航1400公里,纯电续航标称116公里,实际90公里左右。
这意味着你既可以日常通勤用电,省油省钱;
又可以在长途穿越时用油,彻底告别里程焦虑。
这种“两头兼顾”的思路,恰恰击中了当前新能源越野车的最大痛点,纯电越野车在无人区一旦没电,救援都找不到人。
再说越野能力。
G700全系标配三把电控差速锁,响应时间不到100毫秒。
非承载式车身,内高压一体式大梁,99%高强度钢打造。
最大离地间隙320毫米,涉水深度970毫米,开启涉水模式后实测达1.2米。
核心零部件全部达到IP68防水等级,这意味着泡在水里两小时,捞上来还能启动。
这些不是纸上参数,而是经过环塔拉力赛5个赛段冠军和横渡长江实测验证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传统硬派越野车比如普拉多、牧马人,涉水深度通常在700毫米左右。
G700直接高出200多毫米,已经接近一些专业两栖车辆的水平。
再加上800V高压平台和碳化硅电机组成的“水下推进系统”,它确实具备了在极端水域通行的能力。
当然,官方也强调:
横渡长江是极限测试,普通用户千万别模仿。
但技术储备摆在那里,关键时刻能救命。
除了“能下水”,G700还能“上高原”。
它全球首发了外挂式制氧机,专门为高原自驾设计。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车内可实时补充氧气,缓解高反。
这个细节看似小众,但对于真正玩越野的人来说,可能是决定生死的关键配置。
再加上卫星通讯系统,支持北斗三代+天通双模,即使在可可西里、羌塘无人区,也能发短信、求救、定位,彻底摆脱“失联”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硬核的车,开起来舒服吗?
会不会像老款牧马人那样,路上颠得人想吐?
恰恰相反,G700在舒适性上下了狠功夫。
它用了百万级豪车才有的“空气悬架+CDC连续可变阻尼”组合,悬架调节行程达120毫米。
城市里开,底盘柔软,过减速带几乎无感;
到了越野路段,升高车身、调硬阻尼,立刻变身硬汉。
这种“刚柔并济”的能力,是过去硬派越野车很难做到的。
内饰更是颠覆认知。
35.4英寸贯穿式天际屏、15.6英寸中控屏、17.3英寸后排吸顶屏、8.88英寸空调屏,四屏联动,芯片用的是高通8295,算力30TOPS,比很多新势力还强。
座椅是Nappa真皮,一二排都带通风、加热、八点按摩,副驾还有190毫米长的腿托。
音响是劳斯莱斯同款的莱斯康,18个扬声器,1600瓦功率,支持7.1.4声道环绕。
坐进去的感觉,不像开越野车,倒像是进了移动的豪华客厅。
有人会问:越野车要这么多屏幕和音响干嘛?
但现实是,今天的越野用户早已不是“糙汉子”形象。
他们可能是企业高管、自由摄影师、户外博主,既要周末去沙漠穿越,也要平时接送孩子上学。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台“只能越野”的工具,而是一台“既能越野又能日常”的全能伙伴。
G700瞄准的,正是这群人。
价格方面,G700正式上市价32.99万-41.49万元,比预售价还低了2万。
叠加限时权益后,入门版只要30.49万。
这个价位,直接对标坦克700 Hi4-T、方程豹豹8等热门车型。
但G700的优势在于:
它是目前唯一同时提供5座和6座版本的电混硬派越野,满足家庭用户更多元的需求;
也是唯一标配三把锁+空气悬架+卫星通讯的国产车型。
市场反应也很说明问题。
成都车展盲订24小时订单破3.2万台;
安徽车展现场咨询量爆棚;
上市前7小时订单超2.1万台。
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当然,质疑声也存在。
有人担心捷途品牌撑不起40万的定价,有人怀疑三电机系统的长期可靠性,还有人觉得“屏幕太多不实用”。
这些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品牌认知的建立需要时间,技术复杂度越高,对品控和售后的要求也越高。
捷途过去主打性价比,现在突然冲高,确实面临挑战。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永远没人敢迈出这一步,中国品牌就永远只能在10万-20万区间打转。
G700的出现,至少证明了一件事:
我们有能力做出不输国际大牌的产品,剩下的,就是时间和口碑的积累。
值得一提的是,G700不是孤例。
它背后是奇瑞20多年的技术沉淀,是捷途7年深耕SUV市场的结果,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链成熟的体现。
从电池到电机,从芯片到智能座舱,G700的每一个核心部件,都有国内供应链支撑。
这种“全栈自研+本土生态”的模式,让它在成本控制和迭代速度上,具备天然优势。
最后说点实在的。
如果你只是城市通勤,偶尔郊游,那G700可能有点“性能过剩”。
它的车身太长(5.2米),在老城区停车确实不方便;
油耗虽然比传统越野车低,亏电油耗7.95L/100km,但肯定不如小型混动车省。
但如果你经常自驾川藏线、穿越塔克拉玛干、或者喜欢带家人去野外露营,那G700几乎就是目前30-40万价位最全能的选择,既能带你去别人去不了的地方,又能让你一路上舒舒服服。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能跑就行”的年代。
用户要的是安全、舒适、智能、可靠,还要有个性和情怀。
G700或许不是完美的车,但它代表了一种方向:
中国品牌不再只是模仿和跟随,而是开始定义自己的标准。
30万买一台能横渡长江的车,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今天,它真的来了。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