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1本文为辰微老师写)
(注2解读与翻译为辰微老师)
自序岁在癸卯,疫扰尘寰,余奉亲归樵居。地僻而静,心远而宁,唯书与猫,伴我晨昏。
初得狸猫名之“花花”,朝夕相伴,遂忘客居之寂。
非关刻意,缘至则聚。观其捕鼠,察其育雏,一举一动,皆合自然。
昔读《道德经》“有欲”“无欲”之论,常感玄奥,及饲猫日久,见其猎则专注,静则忘机,方悟此理不在文字,而在日用。
世多谓禽兽无知,不如人灵。
然观今之世,有人负恩如弃屣,逐利若奔马,口言道德而身行苟且,面饰仁义而心藏机巧。
反观花花,猎则尽其能,育则尽其责,报饲以忠,护主以勇,未尝有伪。
因感而记,非为咏猫,实欲借猫观人。
十二论者,论缘、论猎、论亲、论教、论德、论邻、论性、论道、论悟、论伪、论恒、论鉴,皆由猫而起,而及于人。
语虽浅近,意存劝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非在形骸,而在德行。
若德之不存,纵具人面,何异于兽?
稿成自阅,觉如对镜自照,惭然有省。
愿读此篇者,亦能由猫及己,返璞归真,则余笔耕之劳,不为徒劳矣。
是为序也!
《樵居观猫捕鼠十二论》
一、缘启:风雪归庐,猫至如宾岁在癸卯,避疫归樵居,父病腰腿,遂侍侧。
携书数千卷,赖人相助,虽缘浅而念其善,叹世事流转无常。




冬十一月,得一狸花猫,白爪白腹,古谓“踏雪寻梅”,初名“踏雪”,不应;因其花色,以“花花”名之,佐以“啧啧”为呼,遂应。
因啧为缀,朝夕相伴,饮食与共。米薯瓜菜,来者不拒,似犬亲昵,缘契自然。
缘结狸奴情渐厚,习猎初窥天性真。
二、习猎:观鱼学捕,天性初显临流观钓,渔人赠鱼,蓄于池沼。
花花见之,夜探盆水,以爪试捕,仿习渔法。
街多蓄猫,戏称“猫巷”,鼠匿水道,夜出窃行,猫则巡弋,伺机而搏。
一日擒巨鼠,始知鼠患未绝,猫性使然。



猎技萌生动若此,母猫护幼更堪亲。
三、猫母:护雏情深,天性存真初观邻猫,子母相逐。
母猫腾跃,幼崽效之;攀树登高,小猫仿之。
友人问主,邻人欣然相赠,虽无蓄意,缘至难辞。
花花得获,必呼人观,初以为戏,及孕生崽,方知报喜。
小猫月余,见人则避,母猫弓背嘶鸣,看似凶猛,实护稚子,断奶教猎,如人育后。
亲慈子效猫行止,身教尤彰世理深。
四、身教:猫行合道,人反其常俗语云:“老猫尿檐,代代相传。”
万物之教,身教为先。
猫无言语,以行示幼;人有典籍,反悖其道。
今之父母,溺于声色,却责子女不勤;口言仁义,行多苟且,欲求晚辈方正,何其谬哉!
花花三孕,七迁其居,恐扰幼崽,满月教危,冥冥合道。
禽兽不知仁义,而循自然之德;人自谓灵长,反逆天道而行。
万物循规彰至德,反观人类失其真。
五、论德:猫知报饲,人多负恩猫虽灵性不及犬,然念喂养情,有分享意。
反观世人,恩将仇报者众,挟恩图报者多。
亲属之间,争利忘义,吸亲之血,炫己之荣;平日空谈道德,临事唯利是图,得则喜,失则怒,虽具人形,实不如畜。
花花遇犬挡门,奋身护主,以一敌二,其勇胜伪人多矣。
畜类知恩犹可感,邻人德缺损斯文。
六、邻鄙:德亏招嗤,鼠目寸光今乙巳年九至十,河南阴雨连月,水道泛滥,鼠穴遭淹,群鼠出窜。
花花孕四子,仍夜猎数百米,擒鼠不休。
邻有柿树,秋实累累,主家恶邻采摘,破口大骂,乡党皆疏。
又怨猫粪污门,恶语相向。
斥之曰:“猫捕汝鼠,汝反恨之;汝树招鸟,粪果遍地,残羹弃巷,何不自责?”
邻人语塞,愈恨猫,然花花夜仍往捕,天性难移。
私欲迷心同兽性,知节守道见天伦。
七、性同:欲本无别,贵在知节古语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与万物,皆有私欲,贵在知节。
猫捕鼠为食,不贪多;鸟寻虫为活,不滥取。
人却恃智贪得,欲壑难填,虽暂得小利,终酿大祸。
邻人伐柿,言“不伐必为盗取”,见鼠则惊,见猫捕鼠则无感,不知自省,与禽兽何异?
观物可明自然理,悟教当循上下因。
八、观道:有无相生,道法自然《道德经》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饲猫观之,有欲在捕,见生存之妙;无欲在静,见自然之徼。
人若去私欲,观万物之理,则知猫之行,合乎天道;人之伪,悖于自然。
故圣人法自然,不求强为,而万物自化。
教源身教非空语,伪态难藏禽兽心。
九、悟教:上行下效,教在力行猫无言语,教子以行;古之圣人,率民以仁。
舜行仁而民从,桀行暴而民效。今之教育,舍本逐末,重言教而轻身教。
观花花教崽,示范捕猎,规避危险,可知教在力行,不在空言。父母若正其身,子女自不待教;上者若循正道,下民自会效仿。
貌若人形心类兽,性存恒常见猫真。
十、辨伪:形具人貌,心若禽兽世间伪人,口言仁义,心藏祸机。见小利则忘亲,为虚荣而损家,吸亲之血以自肥,反讥善人之行。
父母在不侍汤药,父母殁虚设丧仪,得利则笑,失利则怒,虽着人衣,实同禽兽。
花花虽微,护主捕鼠,出于本心,胜此辈多矣。
猫守本真终不改,世风堪鉴返璞仁。
十一、恒性:猫守其真,人易其心猫性恒常,捕鼠护崽,不因呵斥而改;人之心性,随利而变,见势则趋。
花花虽遭邻人打骂,夜仍往其门捕鼠,盖因鼠在,天性使之;人则因怨废公,以私害义,纵有鼠患,宁忍其扰,不肯容猫,何其隘哉!
万物昭昭皆可鉴,一言总结醒世人。
十二、结语:猫鉴世人,返璞归真观猫捕鼠,见天性之真;观人处世,见伪诈之深。
猫虽微末,循道守德;人虽高贵,背道离德。
故曰:不以形辨贵贱,而以心论高下。
花花之辈,胜于世之伪人;自然之理,远胜于人之妄言。
后之观者,当以猫为镜,自省其身,庶几近道矣。
终语樵居一猫,牵动万端。
十二论毕,意犹未阑。
猫之性也,纯乎自然:猎则尽力,育则殚心,报德以诚,守真以恒。
人之情也,杂乎伪诈:负恩如弃,逐利如狂,言善而行恶,表恭而内奸。
观猫可以省身,鉴物可以明心。若能去私欲之蔽,存本真之良,守德行之界,则天理昭然,人道归正。
是故,非猫之贤于人也,乃人自失其常;非兽之胜于智也,乃智反为欲殃。
后之览者,倘能由猫及人,由物及道,返朴归淳,则斯论不虚作矣。
时乙巳秋冬,樵居主人再识。
附录一
主要关键词解读:
一、纪年与背景类
1. 岁在癸卯:指癸卯年,文中为事件发生的时间标记,对应具体年份。
2. 疫扰尘寰:疫情扰乱人间,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与“避疫归樵居”相呼应。
3. 樵居:乡野居所,作者避疫及饲猫的地点,营造出宁静却暗藏观察视角的环境。
4. 乙巳年九至十:后续事件发生的时间,承接前文,体现时间流转。
二、猫与人物关联类
5. 狸猫“花花”:文中核心观察对象,白爪白腹,性纯良,其行为成为作者观人鉴世的载体。
6. 踏雪寻梅:对花花毛色的雅称(白爪白腹),初为其命名,因猫不应而改“花花”,暗含自然随性之意。
7. 缘至则聚:作者与花花相遇的契机,强调缘分的自然性,为“借猫观人”铺垫。
8. 护雏情深:花花作为母猫时的天性,反衬部分人类亲情的淡漠。
9. 身教为先:花花教幼崽捕猎的方式,体现“行胜于言”,对比人类“重言轻行”的弊端。
10. 奋身护主:花花遇犬挡门时的反应,凸显其忠诚,讽刺人类中的“负恩者”。
三、哲理与对比类
11. 《道德经》“有欲”“无欲”:出自道家经典,作者通过观察花花捕猎(有欲)与静卧(无欲),领悟“有无相生”的自然之道。
12. 返璞归真:作者希望读者通过猫性反观自身,回归本真的道德状态,是全文主旨之一。
13. 负恩如弃屣:形容人类中背弃恩情者的轻率,与花花的“报饲以忠”形成鲜明对比。
14. 逐利若奔马:讽刺追名逐利的人,呼应“人为财死”的私欲膨胀,对比猫“捕鼠不贪多”的节制。
15. 形骸与德行:作者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不在外形,而在德行,是全文核心观点。
16. 欲壑难填:指人类私欲的无限膨胀,对比猫“知节”的天性,暗含劝诫。
17. 道法自然:花花的行为契合自然规律,而部分人类“反逆天道”,体现“人法地,地法天”的道家思想。
18. 辨伪:通过花花的“未尝有伪”,揭露人类中“口言仁义而心藏机巧”的虚伪。
19. 恒性:花花捕鼠的天性始终不变,对比人类“随利而变”的善变,强调坚守本真的可贵。
四、情节与行为类
20. 习猎:花花学习捕猎的过程,展现“天性初显”,为“身教”埋下伏笔。
21. 夜探盆水:花花模仿捕鱼的细节,体现动物的学习能力,暗讽人类“空谈不练”。
22. 鼠患未绝:推动情节发展,让花花的捕猎行为具有合理性,也象征人类社会中“私欲之患”难除。
23. 七迁其居:花花为护幼崽多次迁居,体现其“育则殚心”,对比人类“为利弃亲”。
24. 邻鄙:乡邻因猫粪恶语相向,凸显部分人类“苛责他人、忽视己过”的狭隘,呼应“鼠目寸光”。
五、总结与劝诫类
25. 猫鉴世人:以猫为镜照见人类的不足,是全文“借猫观人”的落脚点。
26. 返朴归淳:作者对读者的期许,希望通过反思回归质朴淳厚的状态。
27. 斯论不虚作:作者认为本文的价值在于以猫为喻,劝人守德,强调论述的真实性与意义。
六、综合解读
1. 岁在癸卯:指癸卯年(文中纪年,对应具体年份)。
2. 疫扰尘寰:疫情扰乱人间。
3. 奉亲归樵居:侍奉亲人回到乡野居所。
4. 狸猫:文中指名为“花花”的猫。
5. 朝夕相伴:早晚都在一起。
6. 缘至则聚:缘分到了自然相聚。
7. 《道德经》:道家经典,文中引“有欲”“无欲”论。
8. 日用:日常生活。
9. 负恩如弃屣:背弃恩情如同丢弃草鞋(比喻极轻视)。
10. 逐利若奔马:追逐利益像奔马一样急切。
11. 身行苟且:行为不端、敷衍了事。
12. 心藏机巧:内心藏着狡诈算计。
13. 未尝有伪:从未有过虚伪。
14. 借猫观人:借猫的行为反观人的品性。
15. 形骸:形体、外貌。
16. 德行:道德品行。
17. 返璞归真:回归本真质朴的状态。
18. 缘启:缘分开始。
19. 踏雪寻梅:文中形容猫“白爪白腹”的毛色雅称。
20. 缘契自然:缘分契合自然之道。
21. 习猎:学习捕猎。
22. 仿习渔法:模仿学习捕鱼的方法。
23. 鼠匿水道:老鼠隐藏在水道中。
24. 猫性使然:猫的天性使它如此。
25. 猫母:母猫。
26. 护雏情深:保护幼崽的情感深厚。
27. 身教:以自身行为示范教导。
28. 老猫尿檐,代代相传:俗语,指习性代代传承。
29. 溺于声色:沉迷于歌舞美色。
30. 冥冥合道:不知不觉中符合自然规律。
31. 自然之德:自然赋予的品性。
32. 反逆天道:违背自然规律。
33. 论德:谈论品德。
34. 恩将仇报:用怨恨回报恩情。
35. 挟恩图报:依仗恩情谋求回报。
36. 奋身护主:奋勇起身保护主人。
37. 邻鄙:邻里间的鄙陋言行。
38. 德亏招嗤:品德缺失招致嘲笑。
39. 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
40. 斥之:斥责他。
41. 性同:本性相同。
42. 欲本无别:欲望本质没有差别。
43. 贵在知节:可贵之处在于懂得节制。
44. 欲壑难填:欲望像深谷难以填满(比喻贪得无厌)。
45. 观道:观察自然规律。
46. 有无相生:“有”和“无”相互依存、转化(出自《道德经》)。
47. 道法自然:道的运行遵循自然规律。
48. 圣人法自然:圣人效仿自然规律。
49. 悟教:领悟教化之道。
50. 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学。
51. 教在力行:教化在于亲身实践。
52. 辨伪:辨别虚伪。
53. 心若禽兽:内心如同禽兽(指品德低劣)。
54. 恒性:恒久不变的本性。
55. 因怨废公:因私人怨恨而不顾公共利益。
56. 猫鉴世人:以猫为镜照见世人。
57. 返朴归淳:回归质朴淳厚的本性。
58. 斯论不虚作:这篇论述不是凭空写作的(有实际意义)。
附录二白话译文樵居观猫捕鼠十二论自序癸卯年,疫情扰乱人间,我侍奉亲人回到乡野居所。
这里地方偏僻而宁静,心境悠远而平和,只有书籍和猫,陪伴我度过晨昏。
起初得到一只狸猫,给它取名“花花”,早晚都和它在一起,于是忘记了客居他乡的孤寂。
并非刻意为之,缘分到了自然相聚。看它捕鼠、观察它养育幼崽,一举一动,都合乎自然之道。
从前读《道德经》中“有欲”“无欲”的论述,常常觉得深奥难懂,等到喂养花花日子久了,见它捕猎时专注、安静时忘却机巧,才明白这道理不在文字里,而在日常生活中。
世人多认为禽兽没有智慧,不如人类聪明。
但看如今的社会,有人背弃恩情如同丢弃草鞋,追逐利益像奔马一样急切,嘴里说着道德却行为不端,表面装着仁义内心却藏着狡诈。
反观花花,捕猎时尽自己所能,养育幼崽时尽自己的责任,用忠诚回报喂养之恩,用勇气保护主人,从未有过虚伪。
因此心生感慨而记录下来,不是为了赞美猫,实在是想借猫来反观人类。
这十二篇论述,谈论缘分、捕猎、亲情、教化、品德、邻里、本性、道理、领悟、虚伪、恒性、借鉴,都从猫说起,进而关联到人类。
语言虽然浅显,用意却在劝诫: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不在形体,而在品德。
如果没有品德,即便长着人的面孔,和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文稿写成后自己阅读,感觉像对着镜子照自己,惭愧地有所反省。
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也能由猫联想到自身,回归本真质朴的状态,那么我写作的辛劳,就不算白费了。
以此作为序言!
一、缘启:风雪归庐,猫至如宾
癸卯(2023)年,为躲避疫情回到乡野居所,父亲腰腿患病,于是我在旁侍奉。
携带上数千卷书籍,依靠他人帮助,虽然缘分浅薄却感念她的善意,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冬季十一月,得到一只狸花猫,白爪白腹,古时候称这种毛色为“踏雪寻梅”,起初叫它“踏雪”,它不应答;因为它毛色斑斓,就叫它“花花”,再加上“啧啧”的呼唤声,它才回应。
以“啧啧”为呼唤的后缀,早晚相伴,一同吃饭。
小米、大米、红薯、南瓜、白菜,它来者不拒,像狗一样亲近人,缘分契合自然。
缘分结下后与这小兽的感情渐渐深厚,看它学习捕猎初次窥见天性的本真。
二、习猎:观鱼学捕,天性初显
到河边看渔人钓鱼,渔人赠鱼给我,我把鱼养在池沼里。
花花见了,夜里就探进家里所有水盆,用爪子尝试捕捉,模仿学习捕鱼的方法。
这条街有六七户人家养猫,戏称这里是“猫巷”,“有胆量的老鼠就来”。
猫多活动范围广,起初没察觉到有老鼠,后来花花外出,捕获一只大老鼠,让人十分诧异,问邻居,才知道老鼠没绝迹,如今多住在水道里,夜里出来活动,所以常有猫能捕获它们。
捕猎的技能刚显露就如此灵动,母猫保护幼崽的样子更让人觉得亲切。
三、猫母:护雏情深,天性存真
起初在邻居家看到这只猫,一只大猫带着两只小猫攀爬跳跃,见了人就跑,十分可爱。
常常在街边看猫,母猫有时匍匐,有时跳跃,小猫就跟着学;母猫爬上树,小猫也模仿它;就像人类学习一样。
后来朋友上前看猫,问是否有主人,邻居当即很高兴,要把猫赠给我们,朋友不好拒绝,于是带回自家住所。
本来没有养猫的打算,无奈缘分到了。相处过程中,观察猫和人的对比,(猫的某些品性)实在比人强啊!
如今,有人养狗养猫,把它们当作父母、子孙;世人愤怒斥责,说禽兽怎么能和人相比呢?
起初我也这么认为,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但古语说:“常带着欲望能观察它的奥妙,常不带欲望能观察它的边界。”
养着猫在身边,看它的言行举止,常常和人互动,虽然语言不通,但能传递意念。
花花擅长捕猎,小到虫蚁,中到老鼠、鸟类、鱼类,大到野兔,见到的都能去搏捕。
每当有所收获,必定到人身前,出声呼唤,起初不明白它的意思,猜测是呼唤同伴,分享猎物。
后来花花怀孕,成为母猫,才确定是(向人报喜)。
初次见到小猫,不过一个多月大像手掌那么大,母猫见了生人十分惊恐,弓起背嘶吼,看似凶恶,实则是护子情深。
后来小猫断奶,母猫像人一样教导它们,十分有趣。
母猫慈爱小猫效仿它的行为,亲身示范更能彰显世间道理的深刻。
四、身教:猫行合道,人反其常
俗语说:“老猫在屋檐下撒尿,一代代往下传。”
从前墨和纸都珍贵,用文字记载道理,有知识的人极少,能教导他人的人更难见到。
普通人不懂其中的情理,世间万物的规律都从自然中习得,通过俗语俚语流传。
但谈论教育,什么是“教”?用语言传授,用行为遗留;什么是“育”?
生下后抚养,抚养时喂食。这对于万物来说,没有不是这样的,是自然的法则。
而人类虽然生在万物之中,又觉得自己超脱于万物。
教育的说法,确实有偏离正道的地方。
把“教”和“育”分开论述,说:上位者不践行,下位者需要校正。古语说:“舜用仁义引领天下,百姓就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残暴引领天下,百姓就跟着行残暴。”
意思是上位者怎么做下位者就跟着学,所以说“如果上位者的命令和自己的行为相反,百姓就不会服从。
因此君子自己做到了,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做到,才不指责别人。”
但人类难道例外吗?
上位者没有品德,需要下位者用品德去校正;上位者极其虚伪,需要下位者用真诚去校正;上下相悖,怎么会有昌盛顺利的道理?
就像如今的父母,回家就刷剧,吃饭时玩游戏,沉迷声色贪欲,却要求子孙自律上进,争第一,难道不荒唐吗?
以爱的名义,做苟且的事;以善的名义,行自私邪恶的欲望;难道不荒谬吗?
养猫到现在,看它三次怀孕,(为了幼崽)七天就搬迁一次,因为担心最初的住处不安稳,小猫满月后就教导它们行为,教它们分辨安危。
它的行为不知不觉中符合道,禽兽不懂仁义,不懂礼信,却遵循道行事,生育抚养它们,培育成就它们,养育却不主宰,实在是深远的品德。
人类虽然有智慧,却依仗才能自以为是,违背道行事,逆反德行动,放纵欲望寻欢作乐,虽然聪明却很糊涂。
万物遵循规则彰显最高的品德,反观人类却失去了本真。
五、论德:猫知报饲,人多负恩
猫的灵性不如狗,但依旧感念喂养的恩情,有分享的心意。
再看人类,恩将仇报的人到处都是,依仗恩情谋求回报的人更多!
即便是亲属,看似关系甜蜜,实则包藏祸心,见小利就忘了亲情,为虚荣损害家人,若是家人不和睦,还有可原谅之处,但无德的人实在太多了!
吸食亲人的血汗来充实自己的财富,反而不想着报恩,对内依旧像蚊蝇一样贪婪,对外炫耀自己,抨击好人,这种人,虚伪地装作善良;受侵害的人,反而成了恶人,这种虚伪的人,虽然长着人的外形,说着人的语言,实则不如禽兽。
父母在世时不奉送一碗饭,父母去世后才装模作样办丧事,平时能说会道,嘴里全是伟光正、真善美,实则满肚子都是为自己的卑鄙算计,若得到一点利益就喜笑颜开,嘴甜如蜜;若失去一点利益就转而怒骂,像有九世冤仇一样。
对比来说,猫和狗这类动物,一饭一水的恩情,必定用亲近来回报;百日的恩情,用行动回报;千日的恩情,用生命回报。
难道人类还不如禽兽吗?就是这样啊。
花花虽然弱小,却懂得感恩图报,从前有狗在门口叫,阻拦我外出,花花愤怒地上前,弓起背竖起毛,嘶吼着怒斥,狗受惊后围攻撕咬,花花虽然是一只母猫,仍然以一敌二奋勇上前,比起那些虚伪的人,它才算是“人”啊!
禽兽都懂得感恩尚且让人感动,邻居品德缺失有失文雅。
六、邻鄙:德亏招嗤,鼠目寸光
如今乙巳(2025)年九月到十月,河南阴雨连绵数月,偶尔出太阳,就像蜀地的狗见到太阳一样(少见),水道连绵,地下水泛滥,管道里老鼠的住处被淹没,老鼠钻出地面寻找路径。
花花当时怀着四只小猫,虽然不缺食物,却因天性使然,在周围捕猎,白天休息夜里出动,夜里奔袭数百米,捕捉老鼠和虫子。
邻居门前有棵柿子树,秋天结满果实,有乡邻摘来尝,邻居时常愤怒呵斥,常在门前破口大骂,说“有贼偷果子,实在不道德”,后来大家都不和他交往,除了表面寒暄,私下里说他“不是人啊!没大没小!”
常听说他父母置办房产,种树结交邻居,但他和妻子,因为一点小利败坏祖上品德,又和父母、乡亲产生矛盾,从没见父母来这里,实在是品德缺失,虽然长着人的身体,心却不如畜生。
他曾恶语咒骂,说猫在他门前徘徊,在门口排便,实在不雅,言语粗俗难听。
我告诉他:“你家有老鼠,猫捕捉是好事,排便虽有害,我见到都会铲掉,你见过几次?我家猫捕鼠,从没邀功,你却只说害处?世上哪有两全其美的事?况且你家柿子树种在街头,引来鸟雀争食,鸟粪烂果满地都是,又把剩菜倒在排污口,饭菜馊味弥漫,怎么不骂天砍树?把剩菜倒进粪桶,还放在巷口?不觉得羞耻吗?别人不说,你们就觉得文雅吗?”
邻居说不出话,于是怨恨猫,见到猫就呵斥打骂,但花花还是往他家跑,见他要打就躲开,等夜深了,依旧在他家门前观望,见到邻居家有老鼠,依旧捕捉。
父亲见了两次,笑着骂道:“小猫无知,见到老鼠就捕,不知道会遭祸吗?又没好处,何必解救恶人的灾祸?”
猫不懂人心,谨慎小心,如果没有被捕捉、伤害的意图,猫见了生人就躲,很少伤人;也没有仇恨,只要找到老鼠踪迹,即便(那人)凶恶,依旧去抓捕,是天性如此。
私欲迷惑心智如同禽兽的本性,懂得节制坚守道义才能显现人伦常理。
七、性同:欲本无别,贵在知节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是人类和生物的本性,并没有差别。
人类虽是万物之长,却依旧是生物,有私欲,应当谨慎对待,但(有些人)不知道自我反省,以傲视万物的姿态自居,看似超脱,实则目光短浅,贪得无厌,虽然有一时的收获,必定有百次的灾祸。
如今看邻居砍伐果树,说“不砍就会被人偷,该砍”。
见一只老鼠从他家出来,惊叫出声,后来猫捕了一只老鼠回来,因此有所感慨,人不明白自身问题,不分辨是非,虽然看似是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
甚至不如禽兽,只是徒增笑料罢了。
观察事物能明白自然的道理,领悟教化应当遵循上下传承的因果。
八、观道:有无相生,道法自然
《道德经》说:“所以常常保持无欲,能观察它的奥妙;常常保持有欲,能观察它的边界。”
养猫观察它,有欲望体现在捕猎,能见到生存的奥妙;无欲望体现在安静,能见到自然的边界。人如果去除私欲,观察万物的道理,就会知道猫的行为,合乎天道;人类的虚伪,违背自然。
所以圣人效仿自然,不刻意作为,而万物自然变化生长。
教化源于亲身示范不是空话,虚伪的状态藏不住禽兽般的内心。
九、悟教:上行下效,教在力行
猫没有语言,用行为教导幼崽;古代的圣人,用仁义引领百姓。舜用仁义引领天下,百姓就跟着行仁义;桀纣用残暴引领天下,百姓就跟着行残暴。
如今的教育,舍本逐末,重视言语教导而轻视亲身示范。
看花花教导幼崽,示范捕猎,规避危险,可知教化在于亲身实践,不在空话。
父母如果自身端正,子女自然不用特意教导;上位者如果遵循正道,百姓自然会效仿。
外貌像人内心却像禽兽,天性保持恒常才能见到猫的本真。
十、辨伪:形具人貌,心若禽兽
世间虚伪的人,嘴里说仁义,心里藏着祸心。
见小利就忘亲情,为虚荣损害家庭,吸食亲人的血汗来肥自己,反而讥讽好人的行为。
父母在世时不侍奉汤药,父母去世后虚设丧事仪式,得到利益就笑,失去利益就怒,虽然穿着人的衣服,实则和禽兽一样。
花花虽然弱小,却护主捕鼠,出于本心,比这类人强多了!
猫坚守本真始终不变,世风可以通过它借鉴回归仁善。
十一、恒性:猫守其真,人易其心
猫的本性恒久,捕鼠护崽,不因为呵斥而改变;人的心思,随利益而变化,见形势就迎合。
花花虽然遭到邻居打骂,夜里依旧往他家门前去,见到老鼠就捕,因为老鼠存在,是天性让它这样;人却因为怨恨不顾公共利益,因私情损害道义,即便有鼠患,宁愿忍受骚扰,不肯容忍猫,多么狭隘啊!
万物都明明白白可以作为借鉴,用一句话总结警醒世人。
十二、结语:猫鉴世人,返璞归真
看猫捕鼠,见到天性的本真;看人类处世,见到虚伪欺诈的深刻。
猫虽然微小,却遵循道坚守德;人类虽然高贵,却违背道背离德。所以说:不根据形体分辨贵贱,而根据内心评判高下。
花花这类动物,胜过世间的虚伪之人;自然的道理,远胜过人类的虚妄言论。
后世的观者,应当以猫为镜子,反省自身,或许能接近道了。
终语
乡野居所的一只猫,牵动起万千思绪。
十二篇论述写完,心意还没尽。
猫的本性,纯粹出于自然:捕猎时尽力,养育时尽心,用真诚回报恩德,用恒常坚守本真。
人类的情感,混杂着虚伪欺诈:背弃恩情如同丢弃(无用之物),追逐利益如同发狂,说善却行恶,表面恭敬内心奸猾。
看猫可以反省自身,借鉴事物可以明悟内心。
如果能去除私欲的蒙蔽,保存本真的善良,坚守品德的界限,那么天理就会显明,做人的正道就会回归。
因此,不是猫比人贤德,而是人自己失去了常态;不是禽兽比智慧优越,而是智慧反而被欲望祸害。
后世的读者,倘若能由猫联想到人,由事物联想到道,回归质朴淳厚的状态,那么这篇论述就不算白写了。
乙巳年秋冬,樵居主人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