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已超乎了很多人想象。当下,在服务器机房里,模型参数正以指数级飙升;在创投圈中,“超算级智力”“通用人工智能” 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当科技界都在为AI的 “智商天花板” 狂欢时,硅谷顶级风投a16z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在近期访谈中,抛出了灵魂拷问:“博士们不都为 MBA 工作吗?”
这个看似挑衅的问题,像一根细针,刺破了硅谷对智力崇拜的泡沫。在科技界痴迷于追求更高智力水平的AI时,这位互联网先驱却道出了一个被数据掩盖的真相:人类社会从未真正被 “最聪明的人” 统治,权力的核心从来不是智力的绝对值,而是理解他人的能力。
在 AI 领域,这个法则同样适用 —— 当我们痴迷于让机器攻克数学难题、生成学术论文时,却忽略了真正的智能革命,或许藏在办公室政治的微妙平衡里,藏在团队情绪的暗流涌动中,藏在那些被贴上 “软技能” 标签的人类特质里。
智力并非万能,情感理解、心智洞察、实体交互能力,才是 AI 突破 “工具属性” 的终极战场。
红熊AI认为真正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让AI拥有“记忆”。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马克·安德森与本·霍洛维茨在a16z Runtime大会上,对AI现状不一样的视角解读。

“纵观当今世界,你觉得我们是被最聪明的人统治的吗?”安德森现场抛出这个尖锐问题。
答案藏在现实里:董事会里,能凝聚共识的领导者未必是智商最高的那个;政坛之上,能读懂民心的决策者往往不靠智力碾压;管理实践中,能推动团队突破的管理者,核心能力从来不是 “更聪明”。
安德森引用的一组数据,为这种现象提供了科学注脚:智力与积极人生结果的相关性系数仅为 0.4。
在社会科学领域,0.4 已属高相关,但这意味着——60% 的成功变量,与智力无关。这些变量里,藏着共情能力、沟通技巧、心智理论、抗压韧性,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a16z 合伙人霍洛维茨从数十年管理经验中提炼出更直白的结论:“管理的核心不是迎合人们的喜好,而是引导他们去做正确的事,即便他们不喜欢。”
这背后,是对人类情绪、动机、认知偏差的精准拿捏 —— 而这正是当前 AI 的 “知识盲区”。“目前还没有人研究如何让 AI 做到这一点,” 霍洛维茨补充道,“机器能算出最优解,却不懂人类为何拒绝最优解。”
心智理论的威力有研究表明,如果领导者的智商比团队平均水平高出两个标准差以上,他们就会失去 “心智理论”—— 简单说,天才往往无法理解普通人的思维方式。
这种 “认知脱节” 在 AI 领域表现得更为极致。安德森在测试 GPT-4、Claude 等高级大语言模型时发现,这些机器总是“下意识地追求所有角色的共识”:在模拟辩论中,它们会不自觉地向对手妥协;在复刻冲突场景时,它们会强行制造 “皆大欢喜” 的结局。
这种对 “和谐” 的过度执念,暴露了 AI 的致命短板 —— 它们缺乏理解 “分歧合理性” 的能力,更无法共情 “不理性背后的理性”。
不过,英国一家政治初创公司研发的 AI 焦点小组模拟系统,正在改写这一现状。该系统能生成数十个虚拟选民角色,精准复刻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冲突:从乡村选民对环保政策的抵触,到年轻群体对养老金改革的焦虑,其模拟的观点交锋、情绪波动,与真实焦点小组的契合度超过 85%。
“这项技术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标准,” 安德森评价道,“它证明 AI 不是不能拥有心智理论,只是我们之前找错了研发方向。”
创造力本质的再思考关于 “AI 是否具备真正创造力”的争论,安德森给出了颠覆性的视角:如果 AI 能达到 99.99% 的人类都无法超越的创造力标准,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 ——我们对“原创性”的执念,或许只是一种认知偏见。
他进一步追问:纵观人类文明史,真正“无中生有”的原创概念,与基于既有想法的“突破性重组”相比,究竟孰多孰少?
贝多芬站在莫扎特的肩膀上,技术突破基于数十年积累——创造的本质更多是突破性重组,而非无中生有。
霍洛维茨从音乐领域给出了更鲜活的佐证:“嘻哈音乐人对 AI 的创造力尤为认同,因为这几乎是他们历史的重演。” 嘻哈文化的核心是 “采样与重构”—— 将经典歌曲的片段提取、重组,赋予新的节奏与歌词,最终形成全新作品。
“AI 做的事情,本质上和嘻哈创作一致:吸收人类所有的知识成果,然后用新的逻辑重组,”霍洛维茨说,我们没必要纠结它是不是“原创”,关键在于它能否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事物。
具身智能的下一战场安德森认为,当前 AI 的根本局限,在于它是 “困在数据中心的缸中之脑”:“它们能处理文字、分析图像,却无法触摸物理世界的温度,无法感知重力的作用,更无法理解‘动手解决问题’的现实逻辑。” 而这场局限的打破,将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 —— 机器人革命。
“随着 AI 被集成到能够在世界中移动的物理实体中,我们才能真正接近‘整合智力与身体’的完整智能,” 安德森预判,“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对产业能力的终极考验。”
这场考验,正在重塑中美科技竞争的底层逻辑。
安德森的警告一针见血:“过去 40 年,美国和西方世界选择了去工业化,把制造业转移到全球各地;而中国恰恰相反,建立起了从精密零部件到完整供应链的庞大工业生态系统。”
机器人不是代码,而是需要被 “制造” 出来的实体——它需要传感器、执行器、精密机械结构,需要成熟的生产线和供应链支撑。
“机器人革命的赢家,需要的是制造能力而非单纯的编码能力,”安德森强调,“这是西方世界必须正视的现实。”
“泡沫”背后的真相AI 领域的巨额投资、估值飙升,让 “泡沫论” 不绝于耳。
但霍洛维茨给出了冷静的拆解:泡沫的本质是“集体非理性”—— 当所有人都坚信‘这不是泡沫’时,泡沫才会真正形成。但 AI 与互联网泡沫的核心区别在于,需求端的爆发力完全不同。
互联网泡沫时期,技术先于需求出现:“企业烧钱研发,但市场还没准备好接受这些产品。”
而 AI 领域的现状是 “需求过剩”:“从中小企业的客户服务,到大型企业的数据分析,再到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每个行业都在抢着用 AI 提升效率。认为五年后需求会萎缩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安德森则给出了更简洁的判断标准:“两项核心问题就能穿透迷雾:这项技术是否真的有效?客户是否愿意为之买单?只要答案都是肯定的,大方向就不会错。”
他以 a16z 的投资逻辑为例:“我们不看参数数量,不看估值高低,只看实际应用效果 ——AI 能否帮客户节省成本、提升收入?能否解决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才是泡沫与真趋势的分界线。”
被误读的竞争格局中美 AI 竞赛的真相,远比 “美国领先五年” 的刻板印象更复杂。安德森透露的一组判断让行业哗然:“我们没有五年的领先优势,可能只有六个月。”
这种紧迫感源于中国在人才培育上的突破:“中国涌现出DeepSeek、Kimi等许多出色的模型,打造这些模型的团队并非都来自顶尖名校。”这表明中国已经“破解如何大规模培养这个领域的年轻人才”。
但真正的胜负手,藏在硬件领域。“即便我们赢了软件的未来,也可能输在硬件的现实,” 安德森强调,“AI 模型的竞争是软件层面的,但机器人革命的竞争是硬件与产业生态的竞争。”
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人才储备,更在于 “从芯片到制造” 的完整产业链路:“当我们还在争论软件算法时,中国已经能把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成本压到西方的 1/3—— 这就是产业生态的力量。”
智能革命的终极前沿当科技精英们还在为模型的参数数量争论不休时,安德森与霍洛维茨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智能革命的终极前沿 —— 理解 “人之常情”。
理解常人的思维模式,比拥有超常智力更为重要——这个道理适用于领导者,同样适用于AI。
这也是区分 “工具” 与 “伙伴” 的关键。未来的 AI 竞争,不再是 “谁更聪明” 的参数竞赛,而是 “谁更懂人” 的心智比拼;不再是 “谁能编码” 的软件较量,而是 “谁更能落地” 的产业对决。
当下次惊叹于 AI 的智力表现时,不妨多问一个问题:它真的理解 “人”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