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比亚迪又双叒登上了清华教材

比亚迪再次登上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教材的封面,继2024年7月登上《汽车动力系统原理》教材后,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又成为最新版

比亚迪再次登上了清华大学汽车工程教材的封面,继2024年7月登上《汽车动力系统原理》教材后,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又成为最新版《汽车构造动力系统》教材的封面和重点内容。

那么这两本书有什么区别呢,今天就跟大家快速地介绍一下。如果大家去看去年那本书的话学院派一点,里面有很多的公式。对于想了解汽车的工程师入门的话,小星会更加推荐新书。小星其实个人比较好奇作为清华大学为什么多次选用比亚迪的技术,甚至到提升到封面的这个程度后的原因是什么?翻了这本书以后小星个人找到了一些原因也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比亚迪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发动机为例教材中特别引用了比亚迪472QA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5%超过了许多欧美和日韩品牌的同类产品。在传统的汽车工程教材中通常会以德系或日系发动机为例。而如今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动机能够成为教学案例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认可。

在电池技术方面教材特别介绍了从特斯拉的圆柱形电池到比亚迪2020年推出的刀片电池的发展路径。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与宁德时代的CTP技术(Cell to Pack)以及国轩高科的JTM技术(Jelly roll to module)一起,构成了全球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比亚迪刀片电池成为无法回避的电池发展路径中的一环,为未来电池技术从"module in vehicle"到"cell in vehicle"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比亚迪能够登上教材封面的最核心原因无疑是其DM混动系统。教材用较大篇幅详细介绍了比亚迪第五代DM混动技术,包括其结构、工作模式和技术特点。甚至作为"开关式混联系统"的典型代表单开一个列表。显然是因为其背后的独特创新点推动的。采用P1+P3双电机布局,结合专用变速器和离合器组成复杂而高效的混动系统。配备大容量电池和大功率扁线电机,改变了传统混动"以油为主"的设计思路。具有5大类工作模式纯电模式、串联模式、并联模式、动力回收模式以及发动机直驱模式。依靠大功率电机驱动,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间,从而实现更低油耗和更佳动力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不仅介绍了比亚迪在乘用车领域的技术成就,还包括了其商用车的创新。比亚迪的商用车轮边电驱动模块展示了如何通过轮边电机、减速器和行星齿轮将动力传递到车轮的技术路线,这反映了比亚迪技术全面覆盖各类车型的能力。

比亚迪的技术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大量专利技术基础上的。第五代DM技术的核心专利涵盖了动力架构、混动变速驱动装置、新型发动机和电机冷却与热管理系统等多个方面。例如,混动变速驱动装置专利(CN220615468)展示了创新的双电机结构设计。电机油冷系统专利(CN220325454)通过简化连接方式提高了冷却效率。功率模块散热系统专利(CN220511399)改进了电力电子的散热性能。这些专利技术共同构成了比亚迪混动系统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最新的专利申请,比亚迪在混动变速驱动装置方面实现了重大创新。专利号为CN220615468的混动系统设计展示了新型的双电机结构,其中发电机不仅可以发电,还能驱动车辆。专利描述中强调了双离合器的设置,使得电驱转速和发电转速可以解耦,从而提高了系统效率。这样的设计减少了动力切换路径,缩小了系统尺寸,并提高了传动效率。

比亚迪的新型混动专用发动机专利如进气系统专利(CN220622030)、优化燃烧效率专利(CN220415537)、机油泵专利(CN220539705)等,通过改进发动机滚流和涡流气道的气道结构,提高气流的流量系数和湍流强度,实现高滚流气道的设计从而优化发动机燃料燃烧和降低爆震风险。

比亚迪在专利中还展示了其在电机冷却和热管理系统上的创新。电机油冷系统专利(CN220325454)通过简化油管与机壳和端盖的连接方式,提高冷却效率。功率模块散热系统专利(CN220511399)和差速器润滑系统专利(CN220540273)改进功率模块外壳、电机控制器、电力电子散热性能。润滑组件通过外部导油实现对内部齿轮机构的润滑,避免了传统浸油润滑导致的搅油损失,提高了电动总成效率。这些改进确保了第五代DM系统在性能和成本控制上的双重优势。

总体来说从传统的发动机到电池系统,再到混动的系统,不仅有乘用车也有商用车的方案,比亚迪变成在新能源时代无法去避开的话题。这也是为什么清华大学的教科书汽车构造动力系统的封面就是比亚迪的混动系统的照片。如果想了解汽车的入门相关的知识的话,这本书非常推荐。怎么去获得这本书可以评论区跟我留言,我跟大家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