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故宫内的银杏才刚染上金边,风吹叶落略显寂寥,若你叩开百年前的宫门,彼时的宫墙内正灯火通明,朱红宫门在礼乐中缓缓开启,百官手持茱萸拾级而上,空气中飘着新酿的菊花酒香……一场重阳盛宴正在举办。
皇帝便在这片暖光与欢喧的中心,含笑注视着满殿臣子。他眼前,金菊、银菊堆叠如山,如瀑如浪、竟相喷薄。这些被精心培育的异色奇珍,在火烛映照下,仿佛将整个秋日的精魂都凝在了这一刻。但可曾有人想过,此夜曲终人散之后,这些被万众瞩目的菊花,又将去往何处?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今天,我们一同探寻菊花背后遗留的历史印记!

重阳节,菊花是宫内盛会的重头戏,菊花之盛在明代尤为出众。明代陈悰在《天启宫词》中记载:“重阳前后,内官设宴相邀,谓之迎霜宴……好事者绕室列菊花数十层,其座前者轾后者轩,望之若山坡然,五色绚烂,回环无际,名曰‘花城’。”
盛大的庆典落幕,菊花也随之散落京城,成为朱红宫墙内的重要点缀。重阳节后,品相完好的菊花会被宦官们小心翼翼地搬往御花园、翊坤宫等处。这些精心为盛典准备的菊花,会进一步走进宫廷生活,成为皇室贵族们雅致生活的一部分。
这幅《道光帝喜溢秋庭图轴》,让我们看到难得的皇室温馨,道光帝一改朝堂上的庄严肃穆,悠然坐于庭中,俨然一位寻常人家的慈父。皇子公主们嬉戏于菊丛间,后妃眉眼含笑,而那一盆盆盛放的秋菊,正是这场天伦之乐最美的见证,亦是秋菊装点宫廷的印证。

道光帝喜溢秋庭图轴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乾隆朝,菊花装饰已经演变为极具个人品味的雅趣。《养吉斋丛录》中便记有一则细节:乾隆皇帝别出心裁,酷爱在重阳之后,将姿色未减的菊花与初绽的腊梅、水仙一同请进暖阁,组合成案头清供,并亲自为这组搭配赐名“暖阁三雅”。此外,乾隆还曾在御制诗中写道:“犹可把陪牡丹紫,屋须重忆郁金黄”,生动描绘了菊花从节庆装饰转变为书房雅物的过程,以及乾隆对菊花的钟爱。这些被重新布置的菊花,往往能持续绽放至立冬前后,为肃杀的紫禁城平添几分生机。

菊花在太医院的药方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明代太医院院使董宿在《奇效良方》中记载:“九日菊,取其精华,可明目延年。”宫里对重阳节后菊花的药用有着严格规程:花瓣厚实的杭白菊、亳菊优先制茶,花朵饱满的怀菊多用于制药,而枝叶茂盛的则晾晒后填充药枕。
清代乾隆皇帝晚年尤其推崇菊花养生。太医院档案中保存着一则有趣的记录: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因目疾不适,太医院特别配制“菊枸明目茶”,将重阳后采摘的黄山贡菊与宁夏枸杞配伍,连饮月余后“目明心亮”。此后这道茶饮成为乾隆平日里的养生茶。

慈禧太后便服像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深宫之中的养生智慧,在慈禧太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对菊花的运用,早已超越了观赏与品饮,真正融入了日常生活的点滴。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太后晚年为保容颜使用一种名为“菊花延龄膏”的秘方,每日晨起必服,几乎视其为驻颜延年的灵丹。这浓稠膏方里,凝结的正是秋菊的精华。
此外,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还描绘了慈禧太后钟爱菊花火锅:专用一种名为“雪球”的白菊,其花瓣短密肥厚,经御厨精心清洗后,投入沸腾的汤底。清香四溢,既化解了涮肉的油腻,又为珍馐增添了一抹风雅。这热气腾腾的火锅,不仅是慈禧的私房美食,更藏着我国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

宫中为重阳盛典所培育的菊花,都是独一无二的珍稀品种,其本身便是一份彰显天家恩宠的厚礼,在重阳节将其赏赐给大臣也成为一件幸事。明代皇帝会将宫中培育的稀有菊种(如“墨菊”“绿萼菊”)连同盆栽一同赏赐给重臣,既彰显皇恩,也传递“君子如菊”的道德期许。
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重阳节后三日,内务府会将“御菊”分等级赏赐:亲王可获“九盆”,大臣获“五盆”。据《清稗类钞》记载,雍正皇帝曾因宠臣年羹尧进献“七彩菊”,破例在重阳节后特赐九盆名贵菊花。
重阳节期间,慈禧还利用菊花开展外交活动。据民国徐珂的《清稗类钞》之“重阳宴各国公使夫人”记载:光绪某年九月初九日,慈禧颁赐各国公使参赞夫人菊花,以应重阳佳节。秋日菊花盛景,不仅被载于诗文、史记,更被画笔生动定格。乾隆时期的宗室画家弘旿,其所绘《菊花图册》详录了名菊百态,堪称一部视觉版的“菊花圣经”。据《清稗类钞》记载,雍正皇帝曾因宠臣年羹尧进献“七彩菊”,破例在重阳节后特赐九盆名贵菊花。

弘旿洋菊图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历史的长河里,菊花盛放了千年,也将它所承载的宫廷礼制、养生智慧、文人风骨一同寄往未来。它既是重阳节俗里那一抹最明亮的色彩,也是穿越时空、依然芬芳的“活着的文明”。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