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学佺曾留下一句名言: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看起来很好理解,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
屠狗辈指的是市井小民,属于社会下层,而读书人在古代则属于士大夫阶层,地位比较受尊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社会山底的人往往更注重感情,而那些处于社会山腰的人,他们往往是却见利忘义人。
这句话看似是在批判,但是揭示了一个社会规律:不同阶层的人,信仰不同,行为逻辑也不同。
对于社会山底的人来说,他们的认知和信仰的核心是道德和情感。他们讲义气,重情分,知恩图报。
与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有关。山腰的人群他们讲的是利益和规则,权衡利弊,利益最大化等等。
山底的人是社会的基石△,他们支社会的运行的重要燃料。对于大的层面来说,主要保证这个群体的稳定。山底△稳了,社会便能安稳,山底不稳定,社会便会陷入动荡。
你们去看看历史就知道,几乎所有王朝的灭亡都是山底地基的不稳定。
从秦末的陈胜吴广的揭竿,到汉末的黄巾赤眉起义,再到清末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这些都是山底不稳定导致的
然而,只要山底的人保持稳定,即便是山顶的人再怎么动荡,也不会出现山底基座不稳定。
比如说唐朝时期的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明朝的靖难之役,叔侄夺位以及宋朝的陈桥兵变,这些时期百姓的生活相对稳定,即便朝中大乱风云变幻,社会的基座依然能够保持稳定。
所以,社会治理的核心,就是让山底的基座稳定。
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最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山底的人能吃饱饭,二是让他们有事情可以做。
第一,是让他们吃饱饭。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吃饭史”。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就怕饿肚子。只要能让底层人吃上饭,社会就不会出大乱子。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zf如此重视扶贫、脱贫,饿肚子的人少了,社会自然就稳了。
然而,仅仅有饭吃还不够,不能让这么庞大的群体无所事事。人一旦闲下来,想法就会变多,而想法多了,社会就容易不稳定。
因此,必须让他们有事做。
第二,让他们有事干。
人吃饱了,如果无所事事,就容易胡思乱想甚至搞事情。所以,必须让他们“忙起来”。
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上有事做,二是精神上有事做。
身体上有事做,意味着要有工作,要提高就业率。如果失业人数过多,社会就会像19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香港一样,失业的人没有出路,纷纷加入黑帮,出现各种不良势力。
但是,只要有人人有一份工作,就没有时间去惹事生非,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精神上有事做则相对复杂一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光有工作还不够,人的思想是摇摆的,一旦闲下来,就回胡思乱想。所以,必须想办法锁住他们的精神世界: 那么从小的时候就要灌输一些d瘤思想,给人的思想设定一个边界。
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各种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导致各国之间长年争斗不断,老百姓的思想也摇摆不定。
到了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忠孝仁义统一思想,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安分守己。 强调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价值观。只要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产生想法了。
从小学校的教育就是教你要做一个好人,要具备各种美德,孔融让梨,尊敬长辈、谦让的美德就是为了防止他们长大后胡思乱想,先在他们的思想中设定边界,把思想约束起来。
这个边界就是道德和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他们的认知都会受到老师,父母,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人的精神世界是漂浮的,如果没有什么寄托,就很容易产生其他思想。那么在设定思想的边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边界是可以被打破的。
为了防止思想的边界被打破,就需要制造大量的精神消费品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比如互联网投喂出精神消费品。于是就诞生了各种影视剧、综艺节目、小说、八卦、网络热点等等,进入你大脑。
这些精神消费品,它们就像是思想的饲料,不断投喂给你,你吸收的越多越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到最后可能完全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你想的深一点你就会发现,社会山底人群的认知和信仰的核心是道德和情感,个人的行为也围绕着道德和情感。最终的他的内核指向是:稳定。
反过来讲,越是被这些道德情感绑架的人道德和情感标准的人,人生越过越差。
他们困在社会山底沼泽里。而且占据了大部分人,这也正是山顶社会所期望看到的。
如果您你喜欢本文,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先知者浩哥】,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上一篇:社会底层的认知被迷雾笼罩,普通人的困惑到底从何而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