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关羽死后,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9个字,二人高下立判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消息传遍三国,不仅让刘备悲痛欲绝,也让曹操和司马懿各自露出了真实面目。面对关羽的首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消息传遍三国,不仅让刘备悲痛欲绝,也让曹操和司马懿各自露出了真实面目。面对关羽的首级,曹操脱口而出 10 个字,司马懿紧随其后补了 9 个字,这短短 19 个字,直接暴露了两人的格局与算计,高下立判。你说这俩人一个是老谋深算的枭雄,一个是隐忍腹黑的谋士,到底谁的眼光更胜一筹?

先说说关羽死前的高光与落寞。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打赢汉中之战,曹操率军撤回许都,刚经历失利的曹魏还没喘过气,关羽就率领荆州军团突袭襄樊,一顿操作直接打出了 “威震华夏” 的威名。曹操派大将于禁率领三万大军驰援,结果被关羽 “水淹七军”,连于禁都成了俘虏,襄樊城岌岌可危。当时曹操吓得都想迁都避祸,还是司马懿站出来劝住了他,献计联合孙权夹击关羽,这才扭转了局势。孙权早就对荆州垂涎三尺,立刻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方,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被东吴斩杀。

东吴杀了关羽后,玩了一手 “移祸江东” 的把戏,把关羽的首级快马送到许都,名义上是献给朝廷,实则想让刘备把仇恨引向曹操。曹操见到关羽首级时,先是一愣,随即长叹一声:“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意思很简单,关羽这尊 “战神” 终于死了,我以后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这话听着是大实话,毕竟关羽的勇猛确实让曹操忌惮了一辈子,当年关羽在曹营时,曹操上马金下马银,百般拉拢都留不住,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真下杀手,可见他对关羽是又爱又怕。现在心腹大患没了,曹操的喜悦和放松溢于言表,可这份直白,也暴露了他当时只顾着眼前安心,没多想背后的隐患。

就在曹操沉浸在 “终于能睡安稳觉” 的喜悦中时,一旁的司马懿冷不丁地说了一句:“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短短 9 个字,直接点破了孙权的阴谋。司马懿一眼就看穿了,孙权把关羽首级送来,就是想让刘备误以为杀关羽是曹操的主意,到时候刘备率领蜀汉大军伐魏,东吴就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不得不说,司马懿这眼光是真毒,曹操只看到了 “关羽已死” 的好处,却没意识到背后的陷阱,而司马懿瞬间就看透了孙权的算计,这份洞察力,确实比曹操更胜一筹。

曹操一听司马懿的话,瞬间清醒过来,冷汗都下来了,急忙问:“那该如何是好?” 司马懿早就想好对策:“不如厚葬关羽,对外表现出你对他的敬重,让天下人都知道,杀关羽的是东吴,你对关羽始终念及旧情。” 曹操立刻采纳了这个建议,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还追封关羽为荆王,亲自为他举办葬礼。这一手确实高明,既化解了刘备的仇恨,又让孙权的阴谋落了空,刘备后来果然把矛头对准了东吴,发动了夷陵之战,曹魏则坐山观虎斗,捡了个大便宜。

其实单看这两句话,就能看出曹操和司马懿的区别。曹操是 “快意当前,不虑其后”,关羽一死,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安危,终于不用再忌惮这个劲敌,这份反应很真实,却少了点深谋远虑。而司马懿则是 “见微知著,算无遗策”,他没有被眼前的表象迷惑,而是瞬间看穿了东吴的算计,还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份冷静和洞察力,确实让人佩服。

但话说回来,曹操真的就那么 “糊涂” 吗?未必。曹操是什么人?能在乱世中击败袁绍、统一北方的枭雄,心思缜密得很。他当时说那 10 个字,或许有几分真情流露,但也可能是故意试探身边的人,看看谁能看透其中的门道。而司马懿站出来点破阴谋,正好合了曹操的心意,既解决了问题,又让曹操看到了他的价值。毕竟当时曹操年事已高,正在为儿子曹丕铺路,司马懿作为曹丕的核心谋士,曹操也需要他展现出足够的能力,才能放心把后事托付给他。

不过从客观来看,司马懿这一次的表现确实比曹操更周全。曹操的喜悦是暂时的,若不是司马懿及时点醒,他很可能就掉进了孙权的陷阱,面临蜀汉的全力攻打。而司马懿的 9 个字,不仅化解了一场危机,还为曹魏争取了有利局面,让蜀汉和东吴互相消耗,曹魏坐收渔利。这也能看出,司马懿的算计更长远,更懂得 “借力打力”,而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在这件事上,确实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少了点全局观。

后来的事情也印证了司马懿的判断。刘备果然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夷陵之战爆发,蜀汉和东吴打得两败俱伤,蜀汉国力大损,再也没能恢复到巅峰时期,而曹魏则趁机发展壮大,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一方。可以说,司马懿这 9 个字,间接影响了三国的格局,而曹操的 10 个字,只是一时的情绪流露,若没有司马懿的补救,后果不堪设想。

说到底,曹操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顶尖人才,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打下了曹魏的江山;司马懿隐忍腹黑,洞察力惊人,为司马家后来篡魏打下了基础。单就关羽之死这件事来看,司马懿的 9 个字确实比曹操的 10 个字更有远见,更能体现出深谋远虑,两人的高下,在这短短几句话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历史没有绝对的对错,曹操的直白和司马懿的算计,都是他们性格和处境的体现,而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才造就了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