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本书从政治体视角出发,尝试为理解古代华夏提供一条新路径。无论是商末西土联盟还是春秋战国的诸夏,以及与秦汉帝国政治体系绑定的华夏,都是一种由政治关系维系的人群集团。华夏帝国通过开疆拓土将一些非华夏族群纳入统治,也利用文化霸权创造了华夷符号秩序以及关于周边异族的经史知识体系。魏晋以下帝国分裂,北方五胡政权颠覆了华夷秩序,南方山地诸族在局部地区也获得了优势,但随着两者的政治体演进,殊途同归地走上了华夏化的道路。
02
《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

中国古代帝国持续存在的君臣关系可细分为礼仪型与信-任型两类,后者亦是历史中“结构性的存在”,围绕它反复出现的言行构成历史中最为活跃与能动的力量。本文以西汉为例,具体到每个皇帝统治考察围绕此关系产生的建立、维持、废止与重构的过程,解释了此关系长存的背景与动因、来源与根基,以及此关系所激发的君臣言行如何引领西汉历史。文中力图围绕日常互动中呈现的君臣关系,重返历史现场,捕捉当时人的不同感觉,重新梳理西汉历史。尝试从“关系过程”与“关系的关系”两个角度增加一种认识中国历史的新思路,为超越史学中碎片化的实证研究与抽象的结构分析及两者间的疏离与对立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这是一项参照社会学、人类学展开的具体历史研究。
03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历史书写”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间的复杂关系值得关注。本书在中国中古时代纪传体王朝史的诸多意识形态装置中,择取“起元”、“开国群雄传”、“外戚传/皇后传”与“隐逸列传”四个单元,通过描摹其成立与缺失的历史过程,重建其被书写当时的具体语境,发掘出彼时的政治社会在“皇帝权力起源”这一主题上所欲呈现的样态与结构。由此为深入理解古代王权及人类自身的特质提供一个新视角。
04
《漫长的余生 : 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05
《殷契释亲:商代亲属制度研究》

本书稿是研究商代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的一部力作。作者采纳欧美人类学在亲属制度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和民族学参考案例,进一步剖析了商王室在婚姻、宗族、继嗣、社群意识形态与象征性等方面的规律,为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社会形态提供了可资深入探讨和评估的平台。到中晚商,随着核心家庭的形成,王位开始偏向于在生身父子两代间传承。婚姻、家庭形态的历时演变带动了王室王位传承法则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