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0岁男孩捐髓救母:只要能救妈妈,让我干啥都中!妈妈感动落泪

十岁的张培业在这个暑假完成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接力,当母亲贾锋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唯一的希望,在中华

十岁的张培业在这个暑假完成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接力,当母亲贾锋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唯一的希望,在中华骨髓库配型未果的情况下,这个刚满十岁的男孩成为了母亲最后的生机。[沙尘暴]

今年五月,贾锋的病情让整个家庭陷入阴霾,经过前期化疗,医生明确表示必须进行移植手术,由于成年子女配型成功率更高,正在读高三的姐姐因学业压力无法承担捐献任务,这个重任落在了刚放暑假的张培业肩上。

配型检查结果显示,张培业与母亲达到半相合标准,这意味着虽然存在一定排异风险,但已经符合移植条件,对于一个怕疼又晕血的孩子来说,接下来的过程充满挑战。

从七月初开始,张培业每天需要接受动员剂注射,这种药物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成,常见副作用包括骨痛、乏力等症状,医护人员回忆,这个男孩总是安静地配合每次注射,从未表现出抗拒。

10月1日上午八点,采集程序正式启动,考虑到供者年龄较小,医疗团队选择颈静脉置管方式,这种方式能减轻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但对患儿配合度要求更高,在持续六小时的采集过程中,张培业始终保持固定姿势,确保血液分离设备正常运转。

当天共采集到29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这些细胞在分离处理后,立即被送入移植舱,监测数据显示,移植后第七天,贾锋体内开始出现造血功能重建迹象,到第十四天,骨髓检查确认干细胞已成功植活。

10月24日,贾锋顺利转出无菌舱,主治医生许惠丽介绍,这是该院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以来,年龄最小的供体案例,未成年人捐献需要克服更多生理和心理障碍,整个过程对医疗团队也是全新挑战。

在后续康复阶段,贾锋出现了轻度排异反应,经过抗感染治疗,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出院时她的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已稳定在正常范围。

张培业的班主任透露,这个男孩返校后变得更加沉稳,在最近的主题班会上,他分享了对“勇气”的理解:面对必须承担的责任时,即使害怕也要坚持完成。

血液科护士长观察到,这个案例改变了科室对低龄供体的认知,以往医护人员会担心孩子无法配合复杂医疗程序,但张培业的表现证明,只要沟通得当,未成年人同样能完成捐献。

家庭亲友在事后组建了互助群组,轮流帮助贾锋进行康复训练,邻居们主动承担了接送孩子上学的事务,社区超市老板每天送来新鲜食材,这些细微的帮助让这个家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医学专家指出,亲缘半相合移植技术的成熟,为更多白血病患者带来希望,虽然儿童作为供体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但在紧急情况下,这种选择确实能挽救生命。

目前贾锋每周需要回院复查两次,监测肝功能与免疫功能,她的食欲逐渐恢复,已经能完成简单的家务劳动,张培业现在最常做的事,就是陪着母亲在小区里散步锻炼。

法律界人士强调,未成年人参与医疗救助必须遵循自愿原则,且要有专业心理评估作为保障,医疗机构在类似情况下,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支持团队。

当地红十字会计划开展专项宣传,让公众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真实过程,他们邀请张培业家庭参与公益短片拍摄,用亲身经历破除人们对捐献的误解。

在最近的家庭聚会上,贾锋第一次独自下厨准备了晚餐,虽然只是简单的三菜一汤,但这对全家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张培业说看到母亲重新系上围裙的身影,他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生命与爱的传承往往体现在最平凡的日常中,当困难来临之时,家庭成员间彼此扶持的力量,往往能创造医学上的奇迹,这种跨越代际的生命馈赠,诠释着亲情最本质的模样。

看了这个10岁男孩捐髓救母的故事,真是让人又心疼又敬佩!网友们的评论也是暖成一片。

“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从小就扛起了家庭的责任,给这位小英雄点赞!”

“我一个大男人看着都眼眶湿了,10岁的孩子能忍住疼、不喊一声,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和对妈妈多深的爱啊!”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看到这个故事眼泪止不住,孩子是上天给的礼物,关键时刻,他小小的身体里爆发的能量能拯救一个家。”

“回家真的要对自己孩子好一点,平时总觉得他娇气,没想到在关键时刻能这么勇敢懂事。”

“这个新闻应该多宣传,它比很多说教都更能让人理解什么是亲情和责任”

“希望妈妈早日彻底康复,一家人平平安安,以后的日子都是甜甜蜜蜜的!”

如果换作是你或你的孩子,在亲人面临生死需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你会如何选择?是否会支持或鼓励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去捐献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祝福!

信源:法治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