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每个梨,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梨,这个看似普通的水果,其实背后藏着无数让人惊讶的冷知识。从梨需要“异花授粉”才能结果,到世界上所有的梨其实都属于同一个物种;从梨的维生素C含量其实比大白菜还低,到那个我们熟知的“一天一梨,医生远离我”竟然只是民间传说——这些知识不仅有趣,更能让我们对这颗熟悉的水果有全新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关于梨的15个冷知识,看看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1. 梨是个“跨国婚姻”的产物全世界梨的品种丰富得超乎想象,总数超过900种,根据产地不同可分为东方梨和西方梨两大群体。东方梨属于多汁脆肉型,酸甜脆爽;西方梨属于后熟软肉型,它是“吃软不吃硬”的,刚摘下来是不能吃的,需要后熟7天左右才可以吃,吃起来口感是面的。有些西洋梨风味绝佳,入口即化,被冠以“奶油水果”称号。更有趣的是,东方梨和西方梨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却可以产生共同的后代——新疆库尔勒香梨就是西洋梨和中国白梨的天然杂交种。

中国种植梨的历史悠久得惊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梨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品种,古人因此称之为“百果之宗”或“蜜父”。我国作为梨的原产国,光是登记在册的品种就有3500多种,梨树在世界上种植广泛,是我国继柑橘、苹果之后的第三大水果。
3. 梨竟然分“公母”,但和你想的不一样在科学上梨其实没有“公”“母”之分,但人们从特征上进行区分,味道上佳的“母梨”俗称“脱萼果”,果实尾部圆润向内凹陷,吃起来汁多爽口;“公梨”则果实尾部外凸类似于花蒂状,口感相对差一点。这种区分只是人们根据梨的两种不同形态进行的俗称,科学家们也在不断为提高“母梨”数量贡献科技力量。在梨果生产过程中,有些生产者为增加“母梨”的数量,经常通过栽培管理措施来降低“公梨”结果数量。

梨树的耐寒能力超强,能够承受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这种特性使得梨树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也能茁壮成长。一般来说,越往寒冷的北方,梨的个头就会越小、甜度越高、口感越酥软,但是果皮则会越厚,果内硬质颗粒也会越多;越往温暖的南方,梨子则会长得更大、口感更爽脆、果内颗粒感也越小,但是甜度则不及北方。这种地域差异使得不同产地的梨各有特色,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偏好。
5. 苹果梨是梨不是苹果苹果梨这个名字常让人误解是苹果和梨的杂交品种,但实际上苹果梨是梨的一种,是我国吉林延边特有的水果。因该梨果的果形呈扁圆形,阳面着红色晕,外观颇似苹果,故称“苹果梨”。苹果梨抗寒产量惊人,味道佳,爽口甜美,有“北方梨中之秀”的美誉,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虽然梨属与苹果属大约在540万~2150万年前就已经分道扬镳了,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这两个属的植物有可能产生杂交后代。

在古代,梨一般不会直接拿来生吃,而是采用炖或者蒸的方法将梨做熟再食用。就是在现在,如果你采用古人的吃法,你就会发现它的功效要比生吃好得多。梨还能烤着吃,烤梨是北方冬季传统美食,味道香甜可口;当然,也能冻着吃,东北冻梨可是一绝。甜的适合烤,酸的适宜冻。这种传统的食用方法不仅更加健康,也能更好地发挥梨的营养价值。
7. 冻梨变黑的科学奥秘冻梨是黑色的,不要看到它黑不溜秋的就不敢吃了。一开始也是平常见到的白梨、鸭梨等,但是在冷冻过程中,其细胞结构受到损伤,并且低温下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所以会催化果实中的多酚类物质合成有色物质。冻梨的历史比你想的要悠久,早在清代就有记载。《吉林通志》记载“天寒冻结,其坚比石,浸之以水,寒气内融,冰屑外结,以手振之,裂如脱壳,去其壳而繁而吮之,甘例无比。”
8. 吃梨时的“砂粒”是它的身份证吃梨的时候,那些摩擦牙齿的“小砂粒”就是石细胞,它是一种厚壁细胞组织,是由多量木质素和纤维素组成的。我们吃到的“砂粒”就是由很多石细胞组成的石细胞团。测试发现,直径小于150微米的石细胞吃的时候是感觉不出来的,超过250微米的才会影响到口感。石细胞是梨的身份特征,但通过测定石细胞总量来判定梨质量的传统方法,是有失偏颇的。现代品种选育中,已经注重选育石细胞含量低的品种,提升口感。

梨的水分含量几乎都在85%以上,特别补水。虽然吃梨没有“润肺止咳”的功效,但因为它含水充足,能起到润喉、缓解嗓子干燥不适的作用,进而能缓解因干燥引发的咳嗽。喝下冰糖雪梨后不咳嗽了,其实是冰糖的功劳,因为糖能够引起唾液和呼吸道粘液分泌,从而缓解咳嗽。再就是研究表明:糖可以提高咳嗽的阈值,让人相对不那么容易咳嗽。那些与梨相关的止咳糖浆,其中的有效成分其实都是麻黄碱等。
10. 梨是便秘克星在水果中,梨的膳食纤维含量还不错,可以排在前排。特别是库尔勒香梨,它的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在梨中属于翘楚,高达6.7g/100g,这含量是苹果的近4倍。不溶性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的机械运动,促进排便,预防便秘,对肠道健康最重要的是,梨含有较多的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有很强的亲水性,具有渗透作用,可以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改变肠道菌群。一般一次性吃到5克左右就会有腹部不适的反应,10克以上便会导致腹泻。

梨的果皮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最高,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果心,果肉中最低。所以,要想摄入更多的抗氧化物质,吃梨的时候最好别扔果皮,洗干净带皮吃吧。梨含有多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抗氧化成分,不仅能帮我们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还能起到抗炎的作用。梨皮富含类黄酮和抗氧化剂等营养物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惜的是很多人吃梨时都会削皮,浪费了这部分营养。
12. 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梨梨吃起来口感还是蛮甜的,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不敢吃,生怕吃了之后血糖控制不好。其实不用担心,GI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如果该数值在55以下,就属于低GI食物。梨的GI值为36,是低GI食物。这是因为梨虽然口感甜,但其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山梨糖醇、葡萄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4g/100g,占总糖含量的49.77%,其次是山梨糖醇和葡萄糖,蔗糖含量最低,均值为1.4g/100g,占总糖含量的13.04%。果糖在体内的代谢可以不需要胰岛素参与,对血糖的影响不大。

喜欢吃梨的小伙伴会发现,如果把梨放进冰箱冷藏一下再吃口感会更甜。这是因为,梨的可溶性糖主要为果糖,占总糖含量的一半。果糖相对甜度大约是蔗糖的1.2~1.8倍,其甜度与果糖的结构状态有关,吡喃型果糖比呋喃型果糖甜度大。果糖处于结晶状态时为吡喃型,水溶液中呈吡喃型和呋喃型两种构型的平衡状态,甜度会降低;在低温下平衡点向吡喃型移动的倾向大,而吡喃型在水溶液中的甜度是呋喃型的三倍。所以在40℃以上时,果糖液甜度降低,低于蔗糖;在40℃以下时,温度越低果糖液的甜度越高,最高可达蔗糖的1.7倍。
14. 梨竟然怕塑料袋梨对二氧化碳反应灵敏,因此无论在哪个阶段,都不能用塑料袋来包装。亚洲梨特别容易受损,通常会先套上保护材套才上市。这是因为梨在低氧环境中容易生出小黑点,影响品质。正确的保存方法是将梨放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或者使用有透气孔的包装材料。这一特性使得梨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特别的照顾,这也是为什么在超市买的梨通常都有独立包装的原因。

中国梨的年产量高达1926.53万吨,近十几年,中国梨的年产量均占全球的70%左右,位居全球第一,这么多梨平均分到每个中国人头上,有27斤之多。中国作为梨的原产国,分布范围广泛,从已经在暖气屋里穿短袖的东北,到如今还开着空调降温的广东,从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到山陵连绵的西南山区,虽然地域和气候天差地别,但梨子,无处不在。河北是我国梨的起源中心之一,栽培梨树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在21世纪初,河北梨的产量占全国30%左右、占世界20%以上,换句话说,全世界每5个梨中,便有1个产自河北。
结语梨这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水果,原来隐藏着如此多的秘密。从它的生长特性到营养价值,从历史渊源到品种多样性,每一个冷知识都让我们对梨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这些知识,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能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选择和食用梨。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在科学认知之上。希望这些冷知识能让你在享用梨的同时,增添一份知识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