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俄罗斯官方媒体又开始高调宣传战场“捷报”——说俄军在乌克兰东部取得重大突破,甚至包围了上万名乌军。消息铺天盖地,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库皮扬斯克被包围,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陷入合围,沃尔昌斯克70%被俄军占领,红军城、季米特洛夫方向完成包围圈,乌军整整31个营被困在“口袋阵”里。普京在镜头前听着汇报,不时点头,还表扬了格拉西莫夫和各集团军指挥官,说他们“以仁慈和克制的精神执行任务”,并特别叮嘱要给乌军投降的机会、尽量减少人员伤亡。镜头拍得很正式,气氛几乎像在庆祝一场胜利。

但是,稍微懂点战场信息的人都明白,这种画面更多是一种“政治秀”。真要是有这么大规模的包围战,早该在战场上引发连锁反应:前线通讯会爆炸、乌军防线会崩塌、后方增援会紧急调动……可目前,无论乌克兰方面、北约侦察信息,甚至开源情报(OSINT)社区,都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表明有上万名乌军被“包饺子”。更别说,这类战略级的军事成果,不可能在还没尘埃落定时就被克里姆林宫主动向全球宣布。因为这种情报一旦泄露,反而会让乌军知道俄方的作战方向、包围路线,等于是给敌人送情报。

所以,很多分析人士判断,这场“胜利汇报会”更像是一场面向国内的政治宣传。一方面是为了提振俄罗斯国内士气,给公众一个“战争顺利”“普京掌控一切”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住前线部队的信心,让士兵们相信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毕竟,战争打到现在,俄军的伤亡已经非常沉重,补给线和士气都是隐忧。宣传一个“包围上万敌人”的大胜,自然比承认胶着和损失更能让人感觉“国家还在赢”。

再看普京的讲话——他特别强调“仁慈对待敌人”“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听起来仿佛是一场正义之战。但实际上,过去几个月俄军针对乌克兰的导弹袭击几乎每周都有,目标往往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城市电网,甚至居民区。这样的“仁慈”,听起来就让人讽刺。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天天在应对轰炸,普通人睡觉都得靠警报器提醒,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状态。

当然,乌军也确实处在压力之下。库皮扬斯克和沃尔昌斯克一带战斗激烈,俄军持续推进,乌军正在组织坚守和反击。只是,这并不意味着俄方说的“十万包围”“全线崩溃”就是真的。乌克兰的防御战术越来越灵活,他们往往采用机动防御、分散撤退、再重新集结的方式避免被围歼。前线很多时候是一种动态平衡,哪怕俄军在局部方向推进几公里,也可能很快被乌军的炮火或无人机打回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普京公开表扬格拉西莫夫的时机也很微妙。自去年以来,格拉西莫夫在俄军内部的声望一度下滑,甚至传出被部分将领和瓦格纳系批评为“纸上谈兵”。如今普京重新让他站在镜头前汇报,既是政治上的修复,也是在向外界展示“指挥体系稳定、领导权牢牢掌握”的信号。这种会议,其实更多是演给国内观众和国际舆论看的。

但问题是——战争从不会因为宣传而改变现实。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乌克兰虽然疲惫,却还在自己的国土上战斗。谁是侵略者,谁是防御者,其实没有悬念。俄罗斯说自己是“仁慈的解放者”,但它的导弹却落在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它说乌军“被包围”,但那些“被包围”的地方依旧在激烈交火。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场战争的宣传战几乎和战场本身一样激烈。俄方的目标是维持国内舆论的统一,乌方的目标是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每一场新闻发布会、每一段视频、每一次“胜利声明”,都带着强烈的心理战意味。而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信谁,而是要看到这种“信息洪流”背后的意图——当一方不断高调宣布胜利,往往说明真正的战局仍然艰难。

所以,当普京在会议上说“俄军始终仁慈”“乌军被全面包围”时,也许他是在讲给电视机前的俄罗斯民众听。而现实中的乌克兰,依旧在燃烧、在抵抗、在试图守住自己的城市。战争远没有结束,更不会因为一句“包围成功”就突然翻篇。真正的结局,还要靠前线的真打实拼,而不是会议厅里的掌声和口号。
评论列表